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文化部关于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8:02:13  浏览:854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文化部关于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


为了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管理,进一步摸清图书馆事业的状况,更好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使图书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我部决定今年在全国开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
一、评估、定级的标准
评估、定级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各级图书馆的基本工作条件和工作质量。
评估、定级的标准是:
省级、计划单列市(包括原计划单列市)图书馆根据《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见附件一)。
地级图书馆根据《地级图书馆评估标准》(见附件二)。
县级图书馆根据《县级图书馆评估标准》(见附件三)。
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评估标准另行制定,此次暂不包括少年儿童图书馆。
二、方法与步骤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负责组织对所属地、县级图书馆进行评估。
各计划单列市所属区、县图书馆评估工作的组织,由省文化厅与市文化局协商安排。
2.北京图书馆及省级、计划单列市(包括原计划单列市)图书馆的评估工作由我部图书馆司负责组织。
3.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工作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7月底之前结束。
4.各地应将评估结果按“评估结果报表”、“汇总表”(见附件四、五)①的要求填报,连同评估工作总结及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事业状况的分析一起于7月底报我部图书馆司。
注① 附件四、五略。
5.8月——9月,我部将对各地的评估工作进行审查,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地、县级图书馆的等级。
6.第四季度我部将在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全国“文明图书馆”的评选、表彰工作。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这次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是对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质量的一次全面评价。通过评估可找出各图书馆以及各地图书馆事业的薄弱环节,以利改进工作条件,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促进事业发展。因此,望各地文化厅(局、文管会)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并加强领
导。我部成立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刘德有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同志担任,日常工作由图书馆司负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可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这项工作。请将领导小组名单及工作计划于4月底前报我部图书馆司。

附件一: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
本标准共分六大部分,共1000分,其中:
一、办馆条件 205分
二、基础业务建设 255分
三、服务工作 255分
四、理论研究、业务辅导、协作协调 135分
五、管理 100分
六、提高指标 50分

---------------------------------------
| 标号 | 指 标 | 标准与因素 | 分值 | 备 注 |
|----|-------|--------|----|----------|
| 1 |办馆条件 | | 205| |
|----|-------|--------|----|----------|
| 11 |设 施 | | 45 | |
|----|-------|--------|----|----------|
| | | 2.5↑ | 25 | |
| 111|馆舍建筑面积 | 2.0↑ | 20 |不含职工宿舍及临时 |
| |(万平方米) | 1.5↑ | 15 |建房。 |
| | | 1.0↑ | 10 | |
|----|-------|--------|----|----------|
| | | 0.7↑ | 6 | |
| 112|书库面积 | 0.6↑ | 5 |含阅览室辅助书库及 |
| |(万平方米) | 0.5↑ | 4 |开架书库。 |
| | | 0.3↑ | 2 | |
|----|-------|--------|----|----------|
| | | 0.6↑ | 6 | |
| 113|阅览室面积 | 0.5↑ | 5 |不含阅览室辅助书库 |
| |(万平方米) | 0.4↑ | 4 |及开架书库。 |
| | | 0.2↑ | 2 | |
|----|-------|--------|----|----------|
| | | 600↑ | 8 | |
| 114|阅览座席 | 500↑ | 6 | |
| |(个) | 400↑ | 4 | |
|----|-------|--------|----|----------|
| | |运用计算机并实 | | |
| | |现业务环节全部 |0-20| |
| | |或部分自动化管 | | |
| 12 |现代化技术 |理 | | |
| |与装备 |是否具有一定规 |0-10|由专家审查认定、评 |
| | |模、规范的书目 | |分。 |
| | |数据库 | | |
| | |有无声像设备、 |0-10| |
| | |缩微设备及利用 | | |
|----|-------|--------|----|----------|
| 13 |经费 | | 40 | |
---------------------------------------

---------------------------------------
| | | 500↑ | 30 | |
| 131|总经费 | 400↑ | 25 | |
| |(万元) | 300↑ | 20 | |
| | | 200↑ | 15 | |
| | | 100↑ | 10 | |
|----|-------|--------|----|----------|
| | | 50↑ | 10 |购书经费列单、专款 |
| 132|购书经费/总支| 40↑ | 7 |专用可得各档满分, |
| |出(%) | 35↑ | 4 |反之则扣2分。 |
|----|-------|--------|----|----------|
| 14 |人员 | | 50 | |
|----|-------|--------|----|----------|
| 141|学历 | | 9 | |
|----|-------|--------|----|----------|
| |大学本科以上学| 20↑ | 3 | |
|1411|历/职工人员总| 15↑ | 2 | |
| |数(%) | 10↑ | 1 | |
|----|-------|--------|----|----------|
| | | 35↑ | 3 | |
|1412|大专学历/职工| 30↑ | 2 | |
| |人员总数(%)| 20↑ | 1 | |
|----|-------|--------|----|----------|
| |中专高中学历/| 50↑ | 1 | |
|1413|职工人员总数 | 40↑ | 2 | |
| |(%) | 30↑ | 3 | |
|----|-------|--------|----|----------|
| 142|职称 | | 9 | |
|----|-------|--------|----|----------|
| | | 10↑ | 3 | |
|1421|高级职称/业务| 7↑ | 2 |含各系列职称 |
| |人员总数(%)| 5↑ | 1 | |
|----|-------|--------|----|----------|
| | | 40↑ | 3 | |
|1422|中级职称/业务| 30↑ | 2 |同上 |
| |人员总数%) | 25↑ | 1 | |
|----|-------|--------|----|----------|
| | | 50↑ | 3 | |
|1423|初级职称/业务| 40↑ | 2 |同上 |
| |人员总数(%)| 30↑ | 1 | |
|----|-------|--------|----|----------|
| 143|专业 | | 14 | |
|----|-------|--------|----|----------|
| |图书馆学、情报| 40↑ | 3 | |
|1431|学专业/业务人| 35↑ | 2 |指大专以上(以下 |
| |员总数(%) | 25↑ | 1 |同) |
---------------------------------------

---------------------------------------
| | | 5↑ | 3 | |
|1432|外语专业/业务| 4↑ | 2 | |
| |人员总数(%)| 3↑ | 1 | |
|----|-------|--------|----|----------|
| | | 40↑ | 3 | |
|1433|其他专业/业务| 35↑ | 2 | |
| |人员总数(%)| 25↑ | 1 | |
|----|-------|--------|----|----------|
|1434|硕士以上学历人| 博士 | 3 | |
| |员 | 硕士 | 2 | |
|----|-------|--------|----|----------|
| | |具有本科学历或 | | |
| | |副高职称以上的 | | |
| | |不低于3/4主管| 4 | |
| | |业务的副馆长必 | | |
| 144|领导班子状况 |须是图书馆系毕 | 4 | |
| | |业或受过系统的 | | |
| | |图书馆学培训 | | |
| | |文化主管部门对 | 7 | |
| | |图书馆领导班子 | | |
| | |的考核意见 | | |
|----|-------|--------|----|----------|
| | | | |听取汇报,审查材 |
| 145|职工教育、岗位| | 0-3|料,检验实施效果, |
| |培训实施情况 | | |由专家审查评分。 |
|----|-------|--------|----|----------|
| 19 |藏书 | | 30 | |
|----|-------|--------|----|----------|
| | | 400↑ | 30 | |
| 151|总藏量 | 300↑ | 20 | |
| |(万册) | 200↑ | 15 | |
| | | 100↑ | 10 | |
|----|-------|--------|----|----------|
| 2 |基础业务建设 | | 255| |
|----|-------|--------|----|----------|
| 21 |藏书建设 | | 100| |
|----|-------|--------|----|----------|
| | | 2.5↑ | 25 | |
| 211|年新增藏量 | 2.0↑ | 20 |含报刊、其它载体文 |
| |(万种) | 1.5↑ | 15 |献。 |
| | | 0.8↑ | 10 | |
|----|-------|--------|----|----------|
| |图书入藏率 | 22↑ | 20 | |
| |(%)年购图书| 20↑ | 16 | |
| 212|入藏种数/当年| 16↑ | 12 | |
| |全国图书出版种| 11↑ | 8 | |
| |数 | 7 ↑ | 4 | |
---------------------------------------

---------------------------------------
| |报刊入藏率 | 30↑ | 20 | |
| 213|(%)年购报刊| 24↑ | 15 | |
| |入藏种数/当年| 18↑ | 10 | |
| |全国报刊出版种| 12↑ | 5 | |
| |数 | | | |
|----|-------|--------|----|----------|
| |地方出版物入藏| 95↑ | 10 |指正式出版物。不含 |
| 214|种数/地方出版| 90↑ | 8 |中、小学教科书、参 |
| |物种数(%) | 80↑ | 6 |考资料,单幅画。 |
|----|-------|--------|----|----------|
| | | 80↑ | 15 | |
| 215|重要、常用工具| 70↑ | 10 |由专家列书目抽查其 |
| |书收藏率(%)| 60↑ | 5 |收藏率。 |
|----|-------|--------|----|----------|
| |多卷书、连续出| 90↑ | 10 | |
| 216|版物入藏的完整| 80↑ | 6 |由专家抽查其完整 |
| |率(%) | 70↑ | 2 |率。 |
|----|-------|--------|----|----------|
| 22|文献标引与著录| | 70 | |
|----|-------|--------|----|----------|
| | | 4↓ | 6 | |
| 221|汉文普通图书标| 3↓ | 9 |使用《中图法》进行 |
| |引误差率(%)| 2↓ | 12 |标引。 |
| | | 1↓ | 15 | |
|----|-------|--------|----|----------|
| | | 4↓ | 6 | |
| 222|汉文通普图书著| 3↓ | 9 |使用《普通图书著录 |
| |录误差率(%)| 2↓ | 12 |规则》著录。 |
| | | 1↓ | 15 | |
|----|-------|--------|----|----------|
| | | 4↓ | 2 | |
| 223|外文图书标引误| 3↓ | 3 |使用《中图法》进行 |
| |差率(%) | 2↓ | 4 |标引。 |
| | | 1↓ | 5 | |
|----|-------|--------|----|----------|
| | | 4↓ | 2 | |
| 224|外文图书著录误| 3↓ | 3 |根据本馆使用著录条 |
| |差率(%) | 2↓ | 4 |例检查。 |
| | | 1↓ | 5 | |
|----|-------|--------|----|----------|
| | | 4↓ | 2 | |
| 225|古籍的标引误差| 3↓ | 3 |使用《四部分类法》、|
| |率(%) | 2↓ | 4 |《中图法》或其它古 |
| | | 1↓ | 5 |籍分类法进行标引。 |
|----|-------|--------|----|----------|
| | | 4↓ | 2 | |
| 226|古籍的著录误差| 3↓ | 3 |使用《古籍著录规 |
| |率(%) | 2↓ | 4 |则》进行著录。 |
| | | 1↓ | 5 | |
---------------------------------------

---------------------------------------
| | | 4↓ | 4 | |
| 227|连续出版物的标| 3↓ | 6 |使用《中图法》期刊 |
| |引误差率(%)| 2↓ | 8 |分类表进行标引。 |
| | | 1↓ | 10 | |
|----|-------|--------|----|----------|
| | | 4↓ | 4 | |
| 228|连续出版物的著| 3↓ | 6 |使用《连续出版物著 |
| |录误差率(%)| 2↓ | 8 |录规则》进行著录。 |
| | | 1↓ | 10 | |
|----|-------|--------|----|----------|
| 23|目录设置、组 | | | |
| |织、管理 | | 40 | |
|----|-------|--------|----|----------|
| |目录设置: | | | |
| |公务目录:汉文|分类、书名各一 | | |
| |普通图书、少数|套 | | |
| |民族语文图书、|分类、刊名各一 | | |
| |外文图书、古 |套报名一套 | | |
| 231|籍、期刊报纸 |分类、书名、著 | |缺一套扣2分、缺3 |
| |读者目录: |者、主题各一套 |0-15|套不给分。没有文献 |
| |汉文普通图书 |分类、书名、著 | |入藏的不扣分 |
| |少数民族语文图|者各一套 | | |
| |书、外文图书、|分类、刊名各一 | | |
| |古籍期刊 报纸|套报名一套 | | |
|----|-------|--------|----|----------|
| | | 4↓ | 6 | |
| 232|目录组织误差率| 3↓ | 9 | |
| |(%) | 2↓ | 12 | |
| | | 1↓ | 15 | |
|----|-------|--------|----|----------|
| | |导片是否合理 | 2 | |
| | |屉标是否齐全 | 2 |实地查看,由专家审 |
| 233|目录管理 |有否专人管理 | 2 |查评分 |
| | |卡片保养维护情 | 2 | |
| | |况 | 2 | |
| | |有否目录咨询 | | |
|----|-------|--------|----|----------|
| 24 |藏书管理与保护| | 45 | |
|----|-------|--------|----|----------|
| | | 4↓ | 3 | |
| |图书管理:图书| 3↓ | 6 |指闭架书库。抽查现 |
| 241|入库排列误差 | 2↓ | 9 |场,专家审查评分。 |
| |率% | 1↓ | 12 | |
| | | 0.5↓ | 15 | |
---------------------------------------

---------------------------------------
| | |是否有图书保护 | | |
| | |规章制度书库中 | 0-3| |
| | |防火、防盗、防 | 0-3| |
| 242|图书保护 |虫、防尘、防湿 | |查现场,由专家审查 |
| | |措施设备及效 | |评分 |
| | |果;书库的卫生 | 0-3| |
| | |情况;破损图书 | 0-3| |
| | |修复情况; | | |
|----|-------|--------|----|----------|
| | |是否有古籍保护 | | |
| | |规章制度 | | |
| | |书库中的防火、 | 0-6| |
| 243|古籍保护 |防盗、防虫、防 | 0-6| |
| | |尘、防湿的措 | | |
| | |施、设备及效果 | 0-6| |
| | |破损古籍的修复 | | |
| | |情况 | | |
|----|-------|--------|----|----------|
| 3 |读者服务工作 | | 255| |
|----|-------|--------|----|----------|
| | | 4↑ | 15| |
| 30 |发放借书证数 | 3↑ | 11|供提原始记录统计资 |
| |(万个) | 2↑ | 7|料。 |
| | | 0.7↑ | 3| |
|----|-------|--------|----|----------|
| | | 80↑ | 30| |
| 31 |年流通总人次 | 60↑ | 24|提供原始记录统计资 |
| |(万人次) | 40↑ | 18|料含外借、阅览。 |
| | | 20↑ | 12| |
| | | 10↑ | 6| |
|----|-------|--------|----|----------|
| | | 50↑ | 30| |
| 32 |年外借册次 | 40↑ | 24| |
| |(万册次) | 30↑ | 18|由专家审查评分 |
| | | 20↑ | 12| |
| | | 10↑ | 6| |
|----|-------|--------|----|----------|
| | | 12000↑ | 40|由专家检查检索、咨 |
| 33 |年检索、咨询数| 8000↑ | 30|询记录;检索、咨询 |
| |量(条) | 5000↑ | 20|应有时间、用户要 |
| | | 2000↑ | 10|求、结果。 |
|----|-------|--------|----|----------|
| | | 72↑ | 20| |
| 34 |每周开馆时间 | 64↑ | 15| |
| |(小时) | 56↑ | 10| |
---------------------------------------

---------------------------------------
| | | 30↑ | 15| |
| 35 |年读者活动次数| 22↑ | 11| |
| |(次) | 16↑ | 7| |
| | | 10↑ | 3| |
|----|-------|--------|----|----------|
| | | 2.0↑ | 15| |
| 36 |年读者活动人次| 1.5↑ | 11| |
| |(万人次) | 1.0↑ | 7| |
| | | 0.5↑ | 3| |
|----|-------|--------|----|----------|
| | | | |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 |
| 37 |年编印二、三次| | 30|版,年出版6期以上 |
| |文献 | | |每种10分,其他每 |
| | | | |种2分,总分不得超 |
| | | | |过30分。提供材料,|
| | | | |由专家审查评分。 |
|----|-------|--------|----|----------|
| | | 10↑ | 20| |
| 38 |获奖课题数 | 8↑ | 15| |
| |(项) | 6↑ | 10| |
| | | 4↑ | 5| |
|----|-------|--------|----|----------|
| | |为党政军领导机 | |听取汇报,提供反馈 |
| 39 |服务成果 |关、生产科研、 | |意见,成果由专家审 |
| | |精神文明建设服 |0-40|查评分。 |
| | |务 | | |
|----|-------|--------|----|----------|

| 4 |理论研究、业务| | | |
| |辅导、协作协调| | 135| |
|----|-------|--------|----|----------|
| 41 |理论研究 | | 40| |
|----|-------|--------|----|----------|
| | | 20↑ | 15| |
| 411|在省以上刊物发| 15↑ | 11|提供有关材料。 |
| |表论文篇数 | 10↑ | 7| |
| | | 5↑ | 4| |
|----|-------|--------|----|----------|
| | | 5↑ | 15| |
| 412|图书馆学、情报| 3↑ | 10|提供有关材料。 |
| |学专著(种) | 1↑ | 5| |
|----|-------|--------|----|----------|
| 413|图书馆学刊物 |有 | 10|指正式出版物 |
|----|-------|--------|----|----------|
| 42|业务辅导 | | 55| |
|----|-------|--------|----|----------|
| | | | |提供辅导工作报告、 |
| 421|辅导工作效果及| |0-20|工作记录及有关基层 |
| |业绩 | | |馆材料,由专家审查 |
| | | | |评分。 |
---------------------------------------

---------------------------------------
| | |理论与实践相结 | | |
| 422|调查研究报告 |合,有参考价 |0-15|提供有关材料,由专 |
| | |值。 | |家审查评分。 |
|----|-------|--------|----|----------|
| | | | |提供有关计划、总 |
| 423|业务培训工作 | |0-20|结、反馈效果,由专 |
| | | | |家审查评分。 |
|----|-------|--------|----|----------|
| 43 |协作协调 | | 40| |
|----|-------|--------|----|----------|
| | |协作组织建立情 | | |
| | |况 |0-10| |
| | |开展各项交流活 | | |
| 431|协作协调情况 |动情况 |0-10|提供有关材料,由专 |
| | |开展采购协调、 | |家审查评分。 |
| | |统一分编、馆际 |0-20| |
| | |互借、编印联合 | | |
| | |目录等工作 | | |
|----|-------|--------|----|----------|

| | | | |年内发生重大责任事 |
| 5 |管理 | | 100|故,从管理总分中扣 |
| | | | |除30-50分 |
|----|-------|--------|----|----------|
| | |藏书补充、文献 | | |
| | |著录与标引、目 | | |
| | |录组织、藏书管 | 0-4| |
| | |理等业务制度是 | |查看有关制度,抽样 |
| 51 |规章制度建设 |否建立; | |检查工作听取汇报, |
| | |是否建立职工考 | 3|提供有关材料,由专 |
| | |核制度; | |家审查评分。 |
| | |是否建立安全、 | | |
| | |设备、物资管理 | 0-3| |
| | |制度 | | |
|----|-------|--------|----|----------|
| | |是否有明确的职 | | |
| | |责范围; | 3| |
| | |是否有工作数量 | |听取汇报,提供有关 |
| 52 |岗位责任制 |与质量的具体要 | 3|材料,由专家审查评 |
| | |求; | |分。 |
| | |是否建立考核制 | 4| |
| | |度和检查措施 | | |
|----|-------|--------|----|----------|
| | |职工考核档案 | 2| |
| | |读者档案 | 2| |
| 53 |档案工作 |参考咨询档案 | 2| |
| | |课题服务档案 | 2| |
| | |业务辅导档案 | 2| |
|----|-------|--------|----|----------|
| 54 |统计工作 |各类统计齐全 | 0-5| |
| | |有统计分析 | 0-5| |
---------------------------------------

---------------------------------------
| | |环境是否整洁、 | | |
| | |美观、安静;标 | | |
| | |牌是否规范、标 | |现场检查,由专家审 |
| 55 |环境管理 |准;安全设施是 |0-10|查评分。 |
| | |否符合要求;设 | | |
| | |施维护是否良 | | |
| | |好。 | | |
|----|-------|--------|----|----------|
| | | 100↑ | 40| |
| |创收纯收入(万| 80↑ | 32| |
| 56 |元) | 60↑ | 24| |
| | | 40↑ | 16| |
| | | 20↑ | 8| |
|----|-------|--------|----|----------|
| |创收补充事业经| 40↑ | 10| |
| 57 |费占创收纯收入| 30↑ | 7| |
| |(%) | 20↑ | 4| |
|----|-------|--------|----|----------|
| | |1988年以来受| |提出书面申请材料, |
| | |过省政府及文化 | |由评估组提出意见, |
| 6 |提高指标 |部的表彰奖励; |0-50|经图书馆司审查后统 |
| | |工作具有一定特 | |一评分。 |
| | |色; | | |
---------------------------------------

附件二:地级图书馆评估标准
本标准共分六大部分,共1000分,其中:
一、办馆条件 230分
二、基础业务建设 230分
三、读者服务工作 270分
四、业务研究、辅导工作与协作协调 105分
五、管理 130分
六、提高指标 35分

---------------------------------------
| 标号 | 指 标 | 标准与因素 | 分值 | 备 注 |
|----|-------|--------|----|----------|
| 1 |办馆条件 | | 230| |
|----|-------|--------|----|----------|
| 11 |设施 | | 100| |
---------------------------------------

---------------------------------------
| | | 10000↑ | 35|1.不含宿舍面积。 |
| 111|馆舍建筑面积 | 8000↑ | 30|2.符号“↑”表示 |
| |(平方米) | 6000↑ | 25|以上 |
| | | 4000↑ | 20|符号“↓”表示以下 |
| | | 2000↑ | 15|表示内容的起点值 |
| | | | |(以下同) |
|----|-------|--------|----|----------|
| | | 350↑ | 10| |
| | | 300↑ | 8|不含报告厅、会议室 |
| 112|阅览座席(个)| 250↑ | 6|及临时增加的座位。 |
| | | 200↑ | 4| |
| | | 150↑ | 2| |
|----|-------|--------|----|----------|
| | | 90↓ | 2|指书架(含书柜)每 |
| |书架 藏书量/| 80↓ | 4|层(不含书架顶部遮 |
| 113|书架单层总长度| 70↓ | 6|尘板)累计计算的长 |
| |(册/米) | 60↓ | 8|度。两面放书的书架 |
| | | 50↓ | 10|每层按两个长度计 |
| | | | |算。 |
|----|-------|--------|----|----------|
| | |每种(或每套) | |指图书馆工作所需要 |
| | |设备价值 | 12|的汽车、电子计算 |
| | |50000元↑ | 8|机、复印机、电脑打 |
| 114|设备 |25000元↑ | 4|字机、声像、音响等 |
| | |10000元↑ | 2|设备。 |
| | | 5000元↑ | 1|累计得分不得超过 |
| | | 2000元↑ | |30分。 |
|----|-------|--------|----|----------|
| | | | |无儿童阅览室,但市 |
| 115|设立儿童阅览室| | 15|里有独立少儿馆的也 |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8号


  现发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主  席  周小川

               二○○二年六月一日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加强和完善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监督管理,明确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包括境外股东受让、认购境内证券公司股权而变更的证券公司或者境外股东与境内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的证券公司。

  第三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负责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名称、注册资本、组织机构的设立及职责,应当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可以经营下列业务:

  (一)股票(包括人民币普通股、外资股)和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

  (二)外资股的经纪;

  (三)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经纪和自营;

  (四)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前款所称外资股,包括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和在境外上市的外资股。

  证券公司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中国证监会提出业务范围的申请。从事股票主承销业务的,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股票主承销资格管理的规定,取得股票主承销业务资格。

  第六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符合《证券法》关于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的规定;

  (二)股东具备本规则规定的资格条件,其出资比例、出资方式符合本规则的规定;

  (三)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取得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少于五十人,并有必要的会计、法律和计算机专业人员;

  (四)有健全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和对承销、经纪、自营等业务在机构、人员、信息、业务执行等方面分开管理的制度,有适当的内部控制技术系统;

  (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合格的交易设施;

  (六)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七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境外股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所在国家具有完善的证券法律和监管制度,其证券监管机构已与中国证监会签定证券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保持着有效的监管合作关系;

  (二)在所在国家具有合法的证券经营资格,经营金融业务十年以上,近三年未受到过证券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处罚;

  (三)近三年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符合所在国家法律的规定和证券监管机构的要求;

  (四)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五)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有良好的声誉和经营业绩;

  (六)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八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境内股东,应当具备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公司股东资格条件。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境内股东,应当至少有一名是内资证券公司。但内资证券公司变更为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不在此限。

  第九条 境内股东可以用现金、经营中必需的实物出资;境外股东应当以自由兑换货币出资。

  第十条 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境内股东中的内资证券公司,应当至少有一名的持股比例或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内资证券公司变更为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后,应当至少有一名内资股东的持股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第十一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应当具备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二条 申请设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应当由全体股东共同指定的代表或委托的代理人,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下列文件:

  (一)境内外股东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共同签署的申请表;

  (二)关于设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合同及章程草案;

  (三)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人选的任职资格申请表;

  (四)股东的营业执照或注册证书和证券业务资格证书复印件;

  (五)申请前一年境内外股东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六)境外股东所在国家证券监管机构出具的关于该境外股东是否具备本规则第七条第(二)、(三)项规定的条件的说明函;

  (七)由中国境内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第十三条 中国证监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则对前条规定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查,自接到符合要求的申请文件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股东应自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文件签发之日起六个月内足额缴付出资或提供约定的合作条件,选举董事会、聘任高级管理人员,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设立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董事长或授权代表应自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下列文件,申请《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

  (一)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二)公司章程;

  (三)由中国境内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名单、简历,主要业务人员的名单、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五)内部控制制度文本;

  (六)营业场所和交易设施情况说明书。

  第十六条 中国证监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则对前条规定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并自接到符合要求的申请文件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颁发《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颁发,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未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不得开业,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第十八条 内资证券公司申请变更为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应当具备本规则第六条规定的条件。

  收购或参股内资证券公司的境外股东应当具备本规则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其收购的股权比例或出资比例应当符合本规则第十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 内资证券公司申请变更为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表;

  (二)股东会关于变更为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决议;

  (三)公司章程修改草案;

  (四)股权转让协议或出资协议(股份认购协议);

  (五)拟在该证券公司任职的外国投资者委派人员的名单、简历;

  (六)境外股东的营业执照或注册证书和证券业务资格证书复印件;

  (七)申请前一年境外股东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八)境外股东所在国家证券监管机构出具的关于该境外股东是否具备本规则第七条第(二)、(三)项规定条件的说明函;

  (九)依法不能由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的清理方案;

  (十)由中国境内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第二十条 中国证监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则对前条规定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并自接到符合要求的申请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的证券公司。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获准变更的证券公司,应自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文件签发之日起六个月内,办理股权转让或增资事宜,清理依法不能由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换领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 获准变更的证券公司应自变更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下列文件,申请换发《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

  (一)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二)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章程;

  (三)公司原有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及其副本;

  (四)由中国境内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五)依法不能由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的清理工作报告;

  (六)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前项清理工作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和验证报告。

  第二十三条 中国证监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则对前条规定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并自接到符合要求的申请文件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换发《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换发,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合并或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与内资证券公司合并后新设或存续的证券公司,应当具备本规则规定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设立条件;其业务范围、境外股东所占的股权或权益比例应当符合本规则的规定。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分立后设立的证券公司,股东中有境外股东的,其业务范围、境外股东所占的股权或权益比例应当符合本规则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按照本规则规定提交中国证监会的申请文件及报送中国证监会的资料,必须使用中文。境外股东及其所在国家证券监管机构出具的文件、资料使用外文的,应当附有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中文译本。

  申请人提交的文件及报送的材料,不能充分说明申请人的状况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要求申请人作出补充说明。

  第二十六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参股证券公司的,比照适用本规则。

  第二十七条 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业务活动及监督管理事项,本规则未作规定的,适用中国证监会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自2002年7月1日起实施。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听证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听证办法的通知

安政〔2010〕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安阳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听证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


安阳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听证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过程中的听证活动,增强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民主性、科学性,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发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法制办)在审查规范性文件草案过程中,以举行听证会形式,公开听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草案意见、建议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
  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听证应当允许旁听和新闻媒体报道。
  第四条规范性文件草案有下列重大或者疑难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听证:
  (一)对是否制定规范性文件或者对规范性文件主要内容有较大争议的;
  (二)规范性文件草案涉及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有明显利益冲突的;
  (三)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有重大影响,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普遍要求进行听证的;
  (四)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了解民意的;
  (五)市法制办认为需要进行听证的其他情形。
  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必须举行听证会的,应当依法举行听证。
  第五条听证会设主持人1名,由市法制办主任或者副主任担任,负责听证会的组织、协调工作。
  听证会设听证人1至3名,由市法制办负责审查规范性文件草案工作的人员担任,负责听取意见、搜集信息,并对陈述人进行询问。
  听证会设听证秘书1至2名,负责听证笔录制作,协助办理听证的准备工作和其他具体事项。
  听证会设陈述人10至20名,由市法制办确定或者邀请有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负责在听证会上陈述事实、提供信息、发表意见。

第二章听证的准备

  第六条市法制办经初步审核,认为规范性文件草案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拟定听证计划报市政府批准。
  第七条听证会举行前,市法制办应当搜集与听证事项有关的资料,并根据本办法和听证会的具体情况制定听证实施方案。
  听证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听证的具体事项;
  (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主持人、听证人、听证秘书人选;
  (四)陈述人产生的方式或办法;
  (五)旁听人员的条件和数量。
  第八条市法制办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30日前,通过《安阳日报》、安阳市人民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发布听证公告。
  听证公告包括下列事项:
  (一)听证的时间、地点;
  (二)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基本情况以及听证事项;
  (三)陈述人、旁听人的人数、报名条件和方式;
  (四)其他有关事项。
  第九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听证公告的要求,向市法制办提出以陈述人的身份参加听证会的申请,并在申请时表明对听证事项所持的观点。
  未表明对听证事项所持观点的申请无效。
  第十条陈述人的申请人数超过听证公告规定人数的,市法制办应当按照持不同意见的人数大致对等的原则,确定陈述人名单。
  陈述人的申请人数不足听证公告规定人数,但市法制办认为可以举行听证会的,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员均为陈述人。
  陈述人的申请人数不足听证公告规定人数,市法制办认为没有必要举行听证会的或者陈述人的申请人员未登记反对意见的,听证活动可以取消,市法制办应当通知申请人员。
  第十一条市法制办可以根据陈述人的申请报名情况和实际需要,指定或者直接邀请下列人员为陈述人:
  (一)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二)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的负责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
  (三)了解听证事项的专家学者;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或者市民代表。
  第十二条市法制办应当在举行听证会10日前,向陈述人发出听证会出席通知,并附规范性文件草案文本及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等材料。
  听证会出席通知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二)听证的内容;
  (三)参加听证的有关要求;
  (四)联系方式和人员;
  (五)其他需要通知的事项。
  第十三条陈述人接到通知后,应当就参加听证会的有关事项进行准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面陈述材料提交给市法制办并按时出席。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席的,应当提前告知市法制办,经市法制办同意,陈述人可以委托他人在听证会上代为陈述意见。
  第十四条需要旁听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在举行听证会10日前到市法制办进行登记。
  市法制办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听证会旁听人员,并在举行听证会3日前通知其参加。

第三章听证的举行

  第十五条听证会应当按期举行。因故确需变更的,市法制办应当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第十六条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秘书查明听证人、陈述人到会情况;
  (二)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介绍听证人、陈述人,说明听证事项,宣布听证会规则、纪律并告知相关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及注意事项;
  (三)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部门对听证事项作出说明;
  (四)陈述人围绕听证事项,陈述各自的观点与理由;
  (五)主持人归纳分歧点,组织陈述人围绕主要分歧点展开辩论;
  (六)主持人对听证情况进行简要总结;
  (七)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第十七条陈述人按照下列顺序发言:
  (一)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部门;
  (二)支持听证事项的陈述人;
  (三)持有不同意见的陈述人;
  (四)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陈述人;
(五)专家陈述人。
主持人在保证陈述人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发言顺序。
  持相同或者相似意见的陈述人数量较多的,主持人可以要求各方推选代表发言或者提交书面陈述材料。
  第十八条陈述人在陈述或者回答询问、介绍与听证事项有关情况时,应当保证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陈述人发言应当围绕听证事项进行,不得超越规范性文件草案范围。
  陈述人发言不得超过规定时间;需要延长发言时间或者补充发言的,应当征得主持人的同意。
  第十九条在陈述人发言过程中或者发言结束后,听证人可以对陈述人进行询问。
  第二十条陈述人发言并回答听证人所提问题后,可以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就主要事实及争议进行辩论。
  经主持人同意,一方陈述人可以向对方陈述人提问和进行反驳。
  第二十一条陈述人可以就听证事项提交有关证据材料;必要时,主持人也可以要求陈述人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二条陈述人发言和辩论结束后,经主持人许可,旁听人员可以就听证事项发言或者在听证会结束后向市法制办提交书面意见。
  第二十三条陈述人和旁听人应当遵守听证会的纪律,不得有妨碍听证秩序的行为。
  对违反听证会秩序的,主持人应当予以制止;拒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其退场。
  第二十四条听证记录包括听证笔录和陈述人递交的书面材料。
  听证秘书应当制作听证笔录,真实、准确记录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听证笔录由主持人、听证秘书和陈述人签名并存档备查。
  陈述人递交的书面材料由听证秘书接收,并在听证笔录中载明。
  陈述人可以在听证会结束后5日内查阅听证笔录;陈述人认为有关本人陈述的听证笔录有差错或者遗漏的,可以要求补正。
  第二十五条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事项名称;
  (二)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三)听证的时间、地点;
  (四)听证事项的理由、依据和有关材料;
  (五)听证参加人的观点、理由和依据;
  (六)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七)主持人认为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听证报告

  第二十六条听证会结束后,市法制办应当组织听证人对听证记录等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对听证意见进行研究,并作出听证报告。
  听证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事项;
  (二)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三)陈述人提出的主要观点及其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四)市法制办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听证报告未采纳陈述人意见的,市法制办应当告知该陈述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听证报告中有关听证会争论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处理意见和建议,应当在市法制办报送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规范性文件草案说明或审核报告中体现。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各县(市、区)政府及市直部门的法制机构在审查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过程中需要听证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2010年8月17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