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池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22:17:21  浏览:84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池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池政办

〔2009〕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站前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池各单位:

《池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业经2008年11月26日市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日

池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打击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增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本暂行办法所称严重违法行为,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重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行为。

第三条 市、县(区、管委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和单位负责受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严重违法行为的举报,应设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建立健全举报管理网络。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举报:

(一)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事故单位或有关人员破坏、伪造事故现场,隐瞒不报或未及时如实报告的;主要负责人不立即组织抢救或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逃匿的;

(二)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律法规或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
(三)生产经营单位被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整顿、关闭而逾期未改正、未停产停业整顿、未关闭,继续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四)危险物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及废弃物处置经营企业未取得相应资质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改建、扩建的;

(五)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营业场所、仓库与员工宿舍或者民宅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危及员工、居民安全的;

(六)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未依法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资质的单位、个人的;

(七)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教育培训未合格而安排上岗作业的。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培训考核合格的;

(八)生产经营单位未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未经批准擅自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

(九)农用车载客,客车严重超载,货车超限超载,驾驶员酒后驾驶的;客渡船超载,渡工无证操作,恶劣天气冒险航行的;

(十)桥梁施工、人工挖孔桩施工、石方爆破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公路施工现场无安全防护措施的;山区公路高边坡存在大型滑塌等地质灾害危险的;工棚、民工宿舍等驻地存在明显缺陷的;桥涵存在明显重大安全隐患、有可能发生垮塌的;

(十一)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出口不通畅,消防通道堵塞、封闭的;消防设施未按规定配备或失效未及时更换的;建筑工程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擅自施工或未经消防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的;

(十二)特种作业人员未依法经专业技术培训获取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上岗作业的; 在用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及场(厂)内机动车辆未办理使用登记的;使用无证制造、无证安装、无定检合格报告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的;

(十三)建筑施工工地使用的起重机无超高和力矩限制器,吊钩无保险装置,起重钢丝绳严重磨损,断丝超标的;施工现场配电箱不符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违反“一机、一闸、一漏、一箱”规定的;外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平、不实、不符合设计方案要求的;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过稀,不设剪刀撑,不设防护栏杆,脚手架外侧未设置密目式安全网的;建设单位将拆除工程发包给没有相应资质等级施工单位的;

(十四)烟花爆竹私人小作坊擅自生产的;非法购进、储存劣质烟花爆竹的;

(十五)渔业生产不符合规定,冒险作业的;

(十六)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报告的;

(十七)其他可能导致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的。

第五条 举报人可采用电话、信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单位举报。

第六条 受理举报的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露举报人相关信息。对实名举报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举报人回复。

第七条 对单位、个人举报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按照其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人员伤亡或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由县(区、管委会)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及时进行初步认定、分级。经初步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由县(区、管委会)有关部门报告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有关部门会同市安全监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确认。举报市直单位的,由市有关部门与市安全监管部门对事故隐患进行认定、分级。

第八条 本暂行办法规定的奖励对象仅适用实名举报人。

第九条 同一事项分别向两个或两个以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举报的,经调查核实属实的,只能获得一次奖励;同一事项多人多次被举报的, 经调查核实属实的,奖励第一举报人;对两人以上共同举报的, 经调查核实属实的,按一件举报事项进行奖励。

第十条 举报奖励标准:

(一)一般事故隐患举报奖励标准为500元至1000元;

(二)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标准为1000元至3000元;

(三)违法生产、瞒报事故举报奖励标准为3000元至5000元。

第十一条 举报事项在处罚决定生效并执行完毕后的30个工作日内,由受理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通知举报人办理奖金领取手续。

第十二条 市、县(区、管委会)财政部门应将安全生产举报奖励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由受理举报事项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专款专用。

第十三条 举报人虚报、谎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受理举报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不及时核查举报事项,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造成严重后果或泄露举报人相关信息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暂行办法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4年6月8日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池州市举报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奖励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烟运[2004]670号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




行业各有关直属单位,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进出口(集团)公司:
  为全面落实国家局关于2004年烟草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进一步强化烟草系统的安全管理,有效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决定于2004年10月,对部分省级局、工业公司及所属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时间
  2004年10月20日至10月30日。
  二、检查内容
  国家局检查组依据国家和烟草系统有关法规、标准,并结合烟草系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1、各省级局、工业公司落实国家局关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的情况(国烟人[2004]263号文件);所属单位2004年以来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2、针对已进行联合重组的企业,特别是跨省联合重组企业,检查实施联合的主体企业与被联合企业间安全责任、管理措施的具体运作情况。
  3、企业(含各省级进出口公司)贯彻落实《烟草仓库安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的情况,重点检查“两烟”仓库的安全管理组织、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仓库安全监控、消防设施的配备及运行情况。
  4、企业贯彻落实《烟草系统道路机动车辆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的情况。重点检查企业2004年以来各类责任交通事故发生率(企业全部机动车辆发生全责、主要责任的特大、重大、一般交通事故频率),以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驾驶人员管理、机动车辆使用管理等情况。
  5、受检省(区、市)所属(或控股)宾馆饭店在10家以下的,至少检查1家;10家以上的至少检查2家。重点检查宾馆饭店的安全管理组织建设、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含事故预案、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含特殊工种)、安全考核等项目。
  6、各省级局、工业公司及所属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情况。
  三、检查组人员组成
  国家局检查组由有关省级局(公司)安全处长带队,抽调部分烟草系统安全生产专业技术委员会成员组成10个检查组(各检查组人员组成及检查单位见附件1)。
  四、检查要求
  1、各检查组要尽职尽责,团结协作,在组长领导下认真完成好检查工作。同时,全体组员必须自觉遵守廉政纪律,严禁收受受检单位的礼物,不得借机旅游。
  2、有关省级局和工业公司要相互协调,共同商定检查组对所属单位检查的路线、时间,保证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受检单位要组织好受检工作,积极配合检查组开展工作。检查途中要安排好车辆和驾驶员,防止发生事故。
  3、各检查组组长负责联系本组成员和受检单位,准时开展检查工作。
  4、检查工作结束后,由各检查组组长组织本组的检查情况汇总,并于11月10日前,将以各省级局、工业公司为单位的检查分析、总结情况报到国家局经济运行司。
  请各单位接此通知后,积极作好选派人员和受检工作,确保安全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OO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附 件:

  1.烟草系统安全检查组成员及检查地区表
http://www.tobacco.gov.cn/messageshowpic.php?news_id=859&pic_id=0



财政部关于财政部门办理1998年到期国债兑付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财政部门办理1998年到期国债兑付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1998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工作将于3月1日开始,财政部门办理兑付的国债品种比往年增多,计息方法比较复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早部署,确保还本付息工作顺利进行。现根据财政部“关于下发《1998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财国债字〔1998〕9号)文件
规定,就财政部门办理到期国债兑付的有关具体事宜规定如下:
一、1998年财政部门办理到期国债还本付息的计息方法
1.1993年向社会发行的五年期国库券(无记名实物券),于1998年3月1日到期还本付息。该债券计息本金不变,利息分段计付:1993年3月1日至1993年6月30日,计息期4个月,年利率15.86%,不实行保值贴补;1993年7月1日至1998年2月
28日,计息期56个月,在年利率15.86%的基础上,加人民银行公布的1998年3月份保值贴补率计算利息。每百元本息计算公式为:100+〔100×(15.86%÷12×4)〕+100×〔(15.86%+保值贴补率)÷12×56〕。如果1998年3月份银行
保值贴补率为0%,则每百元到期国债应付本息为179.3元。
2.1995年向社会发行的三年期无记名国库券(实物券),于1998年3月1日到期,年利率14.5%。每百元到期国债本息的计算公式为:100+100×3×14.5%=143.5(元)。
3.1995年采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库券,从1998年3月1日起陆续到期(对月对日计算)兑付,计息截止期为1998年7月31日。该债券未持满三年的不实行保值贴补,利息按下列分档年利率计付:不满半年不付利息;满半年
不满一年,年利率9.36%;满一年不满二年,年利率11.34%;满二年不满三年,年利率12.42%。1998年7月31日(含本日)以前持满三年的,在年利率14%的基础上加该债券到期月份的保值贴补率计付利息。
4.1995年采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发行的凭证式(二期)国库券,从1998年11月21日起陆续到期(对月对日计算)兑付,计息截止期为1998年12月16日。该债券未持满三年的不实行保值贴补,比照上述1995年凭证式(一期)国库券分档年
利率计付利息。1998年12月16日(含本日)以前持满三年的,在年利率14%的基础上加该债券到期月份的保值贴补率计付利息。
例如:投资人于1995年6月5日购买1000元凭证式国库券,1998年6月5日到期,持有期满三年,按年利率14%支付利息;若1998年6月份保值贴补率仍为0%,则应得利息为1000×3×14%=420(元)。
又如:投资人于1995年10月6日购买1000元凭证式国库券(为二次卖出的凭证式一期国库券),在1998年6月5日办理兑取时,实际持有天数为959天(一年按360天,每月按30天计),按年利率12.42%计算,应得利率为1000×959×(12.42
%÷360)=330.86(元)。
以上到期国债利率均按单利计算,逾期不加计利息。对于享受保值政策的国债,按照人民银行关于储蓄存款保值贴补的规定,在规定的兑付期内如不公布保值贴补率,则保值贴补率为0%。
二、1998年财政部门办理特种定向债券付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1.1996年特种定向债券(期限五年)为附息国债,9月3日(节、假日顺延)支付第二年利息,年利率8.8%。
2.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期限五年)为附息国债,9月22日开始(按交款日对月对日,节、假日顺延)支付第一年利息,年利率8.8%。
三、实物国库券兑付的具体规定
1.1993年五年期国库券和1995年三年期国库券的集中兑付期从1998年3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为了解掌握兑付进度,应建立必要的报告制度,3月份是兑付高峰期,各地应分别于3月13日、3月23日、4月3日以前报送旬报表;4、5、6各月月后的第三天应
按时报送月报表;在集中兑付期内,根据兑付的实际情况可随时报送资金申请报表,以保证兑付工作顺利进行。从7月1日开始,转入常年兑付期,各地仍应在各月月后的第三天按时报送国债常年兑付月报表(报表格式见附件一)。
2.集中兑付期终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下简称“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在1998年8月10日前,据实向财政部报送已兑付实物券面的销毁申请报告,并附有相应的“已兑付实物券面汇总清单”,财政部在审核无误后,下达委托销毁通知书,要
求对上述券面在10月31日前实施销毁。
3.1998年度国债兑付资金结算的截止期为11月30日,从1998年12月1日(含本日)起发生的兑付业务纳入下一年度统一结算。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在11月30日后尽快结清全年的兑付帐务,务必于1998年12月31日前向财政部报送“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
告表”(附件二)及相对应的“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附件三)。“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反映的是从1997年12月1日起至1998年11月30日止实际兑付的到期国债(含以前年度到期国债)和按年付息国债的资金额;“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反映的是从1997
年12月1日起至1998年11月30日止已兑付的实物国债券面明细,它附有两个分表:“已销毁券面表”和“剩余券面表”(两个分表以附件三代用)。总表中的券面数额应等于“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中的本金数额(因到期的凭证式国债兑付资金为全额拨付,因此,报
表中均不含该券种的兑付数额),对剩余的已兑付券面,要求在1999年一季度内报送销毁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实施销毁,并单独出具销毁公证书。
4.各地上报的各类兑付报表是落实兑付政策、进行资金管理及年终资金结算的依据,具有严肃性,各地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督促和领导,规范运作,对资金运用与兑付进度不平衡的地区,要及时进行调剂;对兑付报表工作做得好的地区,要予以表扬;对虚报兑付进度的,要追
究责任。
5.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全国各地托管库托管的1993年五年期国库券和1995年三年期国库券的兑付、券面的清点、验收、上报确认数及券面销毁工作,按已下发的财国债字〔1998〕2号文件规定办理。接收交易所的兑付券面数,不在财政部门兑付(旬)月
报表及兑付收尾报告表中列报,该部分券面的兑付资金,由财政部直接向各证券交易所拨付。
四、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具体规定
1.办理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程序:
(1)购买人持“凭证式国库券收款凭证”到原经办网点办理兑付时,应出具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原留有印鉴的,购买人应在收款凭证(第二联)上加盖原留印鉴。经办人员根据备查凭证(第三联)对收款凭证(第二联)的真伪进行审核并核对所记载的有关内容,核查无误后,
按本文第一条第3、4款的规定计算应付利息。
(2)经办人将“兑付日期”、“适用年利率”、“实际持有天数”、“应付利息”等填入收款凭证第二、三联(套写),并加盖“付讫”戳记,核对无误后将应付本息交付购买者,收留收款凭证第二联作会计原始凭证,第三联继续留存备查。
(3)每日营业终了,经办单位依据收款凭证第二联编制汇总记帐凭证,记录有关会计科目,逐笔登记“1995年凭证式国债(第×期)兑付序时登记簿”。
2.发行期内购买的凭证式国债,到期兑付时(对月对日)不收取手续费;发行期后购买的凭证式国债,在该债券兑付期开始(1995年凭证式一期国库券为1998年3月1日、1995年凭证式二期国库券为1998年11月21日)后,不收取手续费。
3.财政部依据各地凭证式国库券发行时分月缴款记录,将1995年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应拨资金分月足额拨付各省级财政部门。鉴于该项资金中央对各省级财政部门采取全额兑付方式,年终不办理资金结算,因此,1995年凭证式国库券的兑付情况,不在兑付报表中列报,该债
券的债权偿付,中央财政不再承担,由各省级财政部门全权负责。为此,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加强对该项兑付资金的管理,今年是财政部门办理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第一年,要建章建制,为今后该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各省级财政部门可比照本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的具体管理办
法。
4.凭证式国库券计息较为复杂,各地在兑付前要认真做好基层经办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达到柜台操作熟练,办理手续准确无误,各项备案记录完整、准确。
五、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手续,由经办该项业务的各级财政部门办理。各级财政部门应在规定的付息之日(节、假日顺延),根据与购买单位签订的委托转帐协议,将应付利息款一次全额划拨至购买单位指定帐户。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资金,财政部于付息日前全额核定给各省级财政部
门,年终根据实际付息情况统一结算。为掌握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情况,各地应按报表制度的有关要求,按时报送特种定向债券的实际付息进度。
六、以前年度到期应兑未兑的各类国债,仍可继续办理兑付手续,计息办法按原规定执行,逾期不加计利息。为方便群众兑付,在集中兑付期截止后,各县级以上城市的财政部门和银行均应设立常年兑付点,办理各年度到期国债的常年兑付业务。1989年至1991年发行的特种国
债,目前仍有一部分未办理兑付手续,各级财政部门的经办单位要继续做好催兑工作。
1992年三年期国库券的兑付,仍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财国债字〔1995〕43号文件规定,到当地财政部门指定的国债服务部办理兑付,未设立国债服务部的地方,可由当地人民银行指定网点办理。对于收缴封存的1992年三年期变造国库券,暂不办理兑付,另案处理。

七、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国债兑付资金的管理,兑付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各地要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随时掌握兑付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兑付资金落到实处,保证兑付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凭证式国库券的兑付手续费为兑付本金的3‰,财政部在分月拨付凭证式国库券兑付资金时一并拨付各省级财政部门;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手续费为实付利息资金额的0.6‰,待全年国债兑付工作结束后,与其他国债的兑付手续费一同拨付;其他国债的兑付费及拨付办法仍按原
规定办理。
附件:一、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 月 (旬)国债兑付
报表
二、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
三、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
附件一
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 月 (旬)国债兑付报表
制表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元
----------------------------------------
| |本月(旬)|累计兑付| |累计兑付|累计兑付|
| 项 目 | | |年利率| | |
| |兑付本金 | 本金 | | 利息 | 本息 |
|-------------|-----|----|---|----|----|
|1981年国库券(12年)| | | | | |
|-------------|-----|----|---|----|----|
|1981年国库券(11年)| | | | | |
|-------------|-----|----|---|----|----|
|1981年国库券(9年) | | | | | |
|-------------|-----|----|---|----|----|
|1982年国库券 | | | | | |
|-------------|-----|----|---|----|----|
|1983年国库券 | | | | | |
|-------------|-----|----|---|----|----|
|1984年国库券 | | | | | |
|-------------|-----|----|---|----|----|
|1985年国库券 | | | | | |
|-------------|-----|----|---|----|----|
|1986年国库券 | | | | | |
|-------------|-----|----|---|----|----|
|1987年国库券 | | | | | |
|-------------|-----|----|---|----|----|
|1988年国库券 | | | | | |
|-------------|-----|----|---|----|----|
|1989年国库券 | | | | | |
|-------------|-----|----|---|----|----|
|1990年国库券 | | | | | |
|-------------|-----|----|---|----|----|
|1991年国库券 | | | | | |
|-------------|-----|----|---|----|----|

|1992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1992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1993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1993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1994年国库券(2年期)| | | | | |
|-------------|-----|----|---|----|----|
|1995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1988年建设债券 | | | | | |
|-------------|-----|----|---|----|----|
|1989年保值公债 | | | | | |
|-------------|-----|----|---|----|----|
|小计 | | | | | |
|-------------|-----|----|---|----|----|
|1989年特种国债 | | | | | |
|-------------|-----|----|---|----|----|
|1990年特种国债 | | | | | |
|-------------|-----|----|---|----|----|
|1991年特种国债 | | | | | |
|-------------|-----|----|---|----|----|

|小计 | | | | | |
|-------------|-----|----|---|----|----|
|1996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合计 | | | | | |
----------------------------------------
注:1996、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为按年付息债券,本表只反映已支付利息额,
本金数不列入表中。
附件二
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
(兑付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制表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元
-------------------------------------------
| |累计兑付| |累计兑付|累计兑付|填报单位(章):|
| 项 目 | |年利率| | | |
| | 本金 | | 利息 | 本息 | |
|-------------|----|---|----|----| |
|1981年国库券(12年)| | | | | |
|-------------|----|---|----|----| |
|1981年国库券(11年)| | | | | |
|-------------|----|---|----|----| |
|1981年国库券(9年) | | | | | |
|-------------|----|---|----|----| |
|1982年国库券 | | | | | |
|-------------|----|---|----|----| |
|1983年国库券 | | | | | |
|-------------|----|---|----|----| |
|1984年国库券 | | | | | |
|-------------|----|---|----|----| |
|1985年国库券 | | | | | |
|-------------|----|---|----|----| |
|1986年国库券 | | | | | |
|-------------|----|---|----|----| |
|1987年国库券 | | | | | |
|-------------|----|---|----|----| |
|1988年国库券 | | | | | |
|-------------|----|---|----|----| |
|1989年国库券 | | | | | |
|-------------|----|---|----|----| |
|1990年国库券 | | | | | |
|-------------|----|---|----|----| |

|1991年国库券 | | | | | |
|-------------|----|---|----|----| |
|1992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1992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1993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1993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负责人(章): |
|1994年国库券(2年期)| | | | | |
|-------------|----|---|----|----| |
|1995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1988年建设债券 | | | | | |
|-------------|----|---|----|----| |
|1989年保值公债 | | | | | |
|-------------|----|---|----|----| |

|小计 | | | | | |
|-------------|----|---|----|----| |
|1989年特种国债 | | | | | |
|-------------|----|---|----|----|经手人(章): |
|1990年特种国债 | | | | | |
|-------------|----|---|----|----| |
|1991年特种国债 | | | | | |
|-------------|----|---|----|----| |
|小计 | | | | | |
|-------------|----|---|----|----| |
|1996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
|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合计 | | | | | |
-------------------------------------------
注:1996、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为按年付息债券,本表只反映已支付利息额,
本金数不列入表中。
附件三
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
(兑付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制表时间: 年 月 日 单位:元
---------------------------------------------------------
| | 合计 | 壹元 | 伍元 | 壹拾元 | 贰拾元 | 伍拾元 | 壹佰元 |
| 券种 |-----|-----|-----|-----|-----|-----|-----|
| |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
|-------------|--|--|--|--|--|--|--|--|--|--|--|--|--|--|
|1981年国库券(12年)| | | | | | | | | | | | | | |
|-------------|--|--|--|--|--|--|--|--|--|--|--|--|--|--|
|1981年国库券(11年)| | | | | | | | | | | | | | |
|-------------|--|--|--|--|--|--|--|--|--|--|--|--|--|--|
|1981年国库券(9年) | | | | | | | | | | | | | | |
|-------------|--|--|--|--|--|--|--|--|--|--|--|--|--|--|
|1982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3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4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5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6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7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8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9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90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91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92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2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3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3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4年国库券(2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5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
|-------------|--|--|--|--|--|--|--|--|--|--|--|--|--|--|

|1988年建设债券 | | | | | | | | | | | | | | |
|-------------|--|--|--|--|--|--|--|--|--|--|--|--|--|--|
|1989年保值公债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
|-------------|--|--|--|--|--|--|--|--|--|--|--|--|--|--|
|1989年特种国债 | | | | | | | | | | | | | | |
|-------------|--|--|--|--|--|--|--|--|--|--|--|--|--|--|
|1990年特种国债 | | | | | | | | | | | | | | |
|-------------|--|--|--|--|--|--|--|--|--|--|--|--|--|--|
|1991年特种国债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伍佰元 | 壹仟元 | 伍仟元 | 壹万元 |特种国债 |
-----|-----|-----|-----|-----|
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分表“已销毁券面表”和“剩余券面表”可用本表填报,并在表头分别注明。



1998年2月9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