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及其实务指南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1:33:41  浏览:88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及其实务指南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及其实务指南的通知

保监发〔2009〕53号


各保险公司:

  为进一步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加强再保险业务监管,我会研究制定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及其实务指南。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九年四月八日

附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及其实务指南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


引 言

1.本规则规范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在偿付能力报告中的编报。
2.再保险分入业务形成的责任准备金,适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6号:认可负债》。


定 义

3.本规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定义为:
(1)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指一个保险人(再保险分出人)以合约形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原保险合同项下的重大保险风险转移给另一个保险人(再保险分入人),再保险分入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的保险。
(2)应收分保准备金,指再保险分出人从事再保险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及应向再保险分入人摊回的未决赔款准备金。
(3)应收分保款项,指保险公司经营再保险业务而形成的各种应收、预付等结算款项,包括应收分保费、应收分保摊回赔款、应收分保摊回费用、存出分保保证金、预付分保赔款等,但不包括对分出业务提取的责任准备金。
(4)应付分保款项,指保险公司经营再保险业务而形成的各种应付、预收等结算款项,包括应付分保费、应付分保赔款支出、应付分保费用、存入分保保证金等,但不包括对分入业务提取的责任准备金。
(5)账龄,指从合同约定的应收分保款项的结算日到偿付能力报告日经过的时间。合同没有约定结算日的,以实际收到分保账单日作为结算日。


再保险业务分类

4.以是否转移重大保险风险为标准,再保险业务可以分为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和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
以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为标准,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可以分为预期再保险业务和追溯再保险业务。预期再保险是指再保险分入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未来发生的保险事故所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的再保险。追溯再保险是指再保险分入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过去发生的保险事故所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的再保险。
5.以交易对手为标准,再保险业务可以分为境内再保险业务和境外再保险业务。境内再保险业务是境内保险公司(包括外国保险公司在华分公司)之间进行的再保险业务。境外再保险业务是境内保险公司与境外保险公司进行的再保险业务。


编报基础

6.保险公司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再保险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于再保险信息传递时滞导致的再保险分出人和分入人入账时间可能存在的延迟,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合理估计来报告相关的收入和成本。
7.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资产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负债相互抵消。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消。
8.保险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应收分保准备金、应收分保款项等再保险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9.追溯再保险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1)再保险分出人支付的分保费应当按照不超过原保险合同计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作为应收分保款项进行列报。如果计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超过了相关的分保费,应同时增加应收分保款项和递延收益。递延收益应按照实际摊回分保赔款占预计摊回分保赔款总额的比例予以摊销。如果追溯再保险合同的分保费超过了原保险合同相关的已计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在再保险合同生效时,分出人应增加未决赔款准备金认可负债,并计入当期综合收益。
(2)与追溯再保险合同相关的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估计金额发生变化时,应计入当期综合收益,并相应调整应收分保款项和递延收益金额。
(3)既包括预期条款又包括追溯条款的再保险合同应分拆核算。如果无法分拆核算,整个合同应当作为追溯再保险合同进行处理,除非追溯条款承担的保险责任对整个再保险合同不具有重要性。
10.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应当按照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1)在合同生效时,再保险分出人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再保险分入人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负债;
(2)后续报告日,再保险分出人和分入人应当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进行后续计量和报告。


认可标准的一般性规定

11.符合下列条件的再保险业相关资产为非认可资产:
(1)分入人或分出人出现财务危机、被监管部门接管或被宣告破产的;
(2)境外分入人或分出人所在地出现政治动乱、战争、金融危机、管制等事项导致对其处置和收回受到限制的。
12.保险公司根据本规则第13条至第19条认可有关资产时,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分入人或分出人的偿付能力状况:
(1)如果能够获得分入人或分出人报告期末的偿付能力数据,应当使用报告期末的偿付能力数据;
(2)如果无法获得分入人或分出人报告期末的偿付能力数据,应当使用分入人或分出人上一季度末的偿付能力数据;
(3)如果无法获得分入人或分出人报告期末和上一季度末的偿付能力数据,应当使用分入人或分出人上一年度末的偿付能力数据。


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的认可标准

应收分保准备金

13.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内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准备金:
(1)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或等于100%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在0-100%之间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80%作为其认可价值。
(3)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0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非认可资产。
14.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外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准备金:
(1)分入人偿付能力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90%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偿付能力不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非认可资产。

应收分保款项

15.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内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
(1)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或等于100%,且账龄不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在0-100%之间,且账龄不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80%作为其认可价值。
(3)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0或账龄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非认可资产。
16.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外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
(1)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且账龄不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账款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90%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不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或账龄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非认可资产。

应付分保款项

17.应付分保款项为认可负债,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


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的认可标准

18.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根据本规则第10条确认的金融资产:
(1)境内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或等于100%的,该项金融资产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境内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该项金融资产为非认可资产。
(2)境外分入人偿付能力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该项金融资产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90%作为其认可价值。境外分入人偿付能力不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该项金融资产为非认可资产。
19.再保险分入人根据本规则第10条确认的金融负债为认可负债,以账面价值作为认可价值。


披 露

20.保险公司应当在年度偿付能力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
(1)公司再保险业务的策略与规划;
(2)与再保险业务相关的会计政策;
(3)分保业务各项准备金提取的精算假设和方法。
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偿付能力报表附注中披露上述信息的变更情况。
21.保险公司应当在年度偿付能力报告明细表中披露以下信息:
(1)各类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的基本信息,包括分出或分入保费、分保赔款支出、分保佣金支出、摊回分保费用、摊回分保赔款等;
(2)与关联方进行的再保险业务的信息;
(3)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的信息,包括交易目的、交易对手、交易金额、合同主要内容等信息;
(4)再保险业务的主要交易对手,包括交易对手的名称、偿付能力状况、交易金额等信息;
(5)应收分保款项的账面余额、账龄、认可价值等;
(6)与偿付能力不足的境内和境外再保险人进行的再保险分出业务的有关信息,包括再保险人名称、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分保赔款、应收分保款项、应付分保款项等;
(7)分出保费大于或等于直接业务保费收入75%的再保险合同相关信息;
(8)追溯再保险业务信息,包括交易对手、交易金额、递延收益等。
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明细表中披露上述第(2)、(3)、(4)和(6)条包括的信息。


附 则

22.本规则及相关问题解答等规定未涉及的有关再保险业务的编报要求,适用《企业会计准则》。
23.本规则自2010年第1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起施行。
2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3号:应收及预付款项》中有关再保险业务的规定同时停止执行。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
实务指南


一、关于引言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以下简称“本规则”)在引言部分指出,其旨在规范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在偿付能力报告中的编报。其中,保险公司再保险分入业务形成的责任准备金,由《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6号:认可负债》规范,本规则不涉及这些项目的编报要求。

二、关于定义
(一)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
本规则所称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是指一个保险人(再保险分出人)以合约形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原保险合同项下的重大保险风险转移给另一个当事人(再保险分入人),再保险分入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的保险。
只有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再保险业务,才能被认为是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
1.合同将重大保险风险从再保险分出人转移到再保险分入人
对于再保险业务,既包括承保风险又包括时间风险才被认为是转移了保险风险,其中,承保风险是指因按合同支付的保费、佣金或手续费、赔付支出以及理赔费用的最终净现金流量的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时间风险是指因收取和支付上述现金流量的时间的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再保险分入人支付分保赔款的金额和时间应取决于原保险合同已决赔款的支付金额和支付时间,并且直接地随着已决赔款金额和支付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某个再保险分入人支付分保赔款的金额或时间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就不应当认为这个再保险人根据再保险合同已经承担了重大的保险风险。例如,某些再保险合同条款中包含有推迟支付分出公司分保赔款的规定,使再保险分入人支付分保赔款的时间不随原保险合同已决赔款支付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合同就不满足这个条件。
2.再保险分入人可能由于再保险交易而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非寿险再保险合同,再保险分入人可能由于再保险交易而遭受重大损失是指再保险分出人所转移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为显著,而且按照合同可能从再保险分入人那里获得的现金流入与向再保险分出人支付的现金流出相比也较为显著。对于寿险再保险合同,是指再保险分入人所承担的保险风险部分与分出人在该合同下分出的再保险业务总体相比较为明显,可能因为死亡、疾病、残疾等风险的赔付较为显著而遭受重大损失。
判断是否满足这一条件,还要完整理解某项再保险合同和其他相关合同。例如,某项再保险合同可能表现出再保险分入人需要对分出人进行赔偿,但同时,再保险分出人又通过另一个再保险合同直接或间接地、以其他形式赔偿再保险分入人,那么这个再保险合同不满足遭受重大损失的条件。因此,在确定再保险分入人是否可能由于再保险交易而遭受重大损失时,要理解这些合同的实质。
鉴于判断再保险业务是否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分析再保险业务是否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需要再保险分出人和分入人掌握相关业务资料,进行合理、谨慎的评估与专业判断。
(二)应收分保准备金
本规则所称应收分保准备金,是指再保险分出人从事再保险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及应向再保险分入人摊回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即保险公司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中由于分出业务产生的应由分入人承担的部分。应收分保准备金等于分保前责任准备金与分保后责任准备金的差额。其中: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均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6号:认可负债》所定义的准备金。
(三)应收分保款项
本规则所称应收分保款项,是指保险公司由于分保业务而形成的各种应收、预付等结算款项,包括应收分保费、应收分保摊回费用、应收摊回分保赔款、存出分保保证金、预付分保赔款等,但不包括对分出业务提取的责任准备金。
(四)应付分保款项
本规则所称应付分保款项,是指保险公司由于分保业务而形成的各种应付、预收等结算款项,包括应付分保费、应付分保赔款支出、应付分保费用、存入分保保证金等,但不包括对分入业务提取的责任准备金。
(5)账龄
本规则所称账龄,是指从合同约定的应收分保款项的结算日到偿付能力报告日经过的时间,而不是应收分保款项的预估日到报告日经过的时间。如果合同没有约定结算日,则以实际收到分保账单日作为结算日。

三、关于再保险业务分类
(一)本规则第4条规定,以是否转移重大保险风险为标准,再保险业务可以分为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和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
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可以分为预期再保险和追溯再保险。预期再保险是指再保险分入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未来发生的保险事故所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的再保险。追溯再保险是指再保险分入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过去发生的保险事故所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的再保险。预期再保险和追溯再保险的之间的区别是再保险人是否对过去或未来发生的保险事故所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例如,如果再保险合同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也负有赔偿责任,该合同就是追溯再保险合同。一个再保险合同可能既包括预期再保险条款,也包括追溯再保险条款。
(二)本规则第5条规定,以交易对手为标准,再保险业务可以分为境内再保险业务和境外再保险业务。境内再保险业务是境内保险公司(包括外国保险公司在华分公司)之间进行的再保险业务。境外再保险业务是境内保险公司与境外保险公司之间进行的再保险业务。通过经纪人完成的再保险业务,仍应以最终承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来划分境内或境外业务。

四、关于编报基础
(一)本规则第6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再保险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于再保险信息传递时滞导致的再保险分出人和分入人入账时间可能存在的延迟,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合理估计来报告相关的收入和成本。
1.对再保险分出人来说,应当在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当期,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计算确定分出保费、应向再保险分入人摊回的分保费用。在提取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当期,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确认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在确定支付赔付款项金额或实际发生理赔费用的当期,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分入人摊回的赔付成本等。
2.对再保险分入人来说,应当在再保险分出人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当期,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预估确认分保费收入、分保费用支出,同时,评估确认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在再保险分出人确定支付赔付款项金额或实际发生理赔费用的当期,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预估应向再保险分出人支付的分保赔付成本等。
(二)本规则第7条规定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资产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负债相互抵消。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消。对于再保险分出人,保险合同责任准备金不得以分保后的净额列报,保险合同保费收入不得以扣除分出保费后的净额列报,原保险合同费用不得以扣除摊回分保费用后的净额列报,保险合同赔付成本不得以扣除摊回赔付成本后的净额列报。即再保险合同形成的上述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应单独列示。
(三)本规则第8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应收分保准备金、应收分保款项等再保险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四)本规则第9条规定,对追溯再保险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1.再保险分出人支付的分保费应当按照不超过原保险合同计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作为应收分保款项进行列报。如果计提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超过了相关的分保费,应同时增加应收分保款项和递延收益。递延收益应按照实际摊回分保赔款占预计摊回分保赔款总额的比例予以摊销。如果追溯再保险合同的分保费超过了原保险合同相关的已计提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在再保险合同生效时,分出人应增加未决赔款准备金认可负债,并计入当期综合收益。
【例1】20×6年2月1日,B保险公司与A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个追溯再保险合同,经判断,该合同满足重大保险风险转移条件,因此,应当按追溯再保险合同进行会计处理。在签订该再保险合同之前,B保险公司为该再保险合同对应的原保险合同计提了10万元的未决赔款准备金。B保险公司向A保险公司支付了8万元再保险保费。20×6年9月20日,B公司从A保险公司摊回赔款3万元。20×6年B公司此项再保险合同相关资产、负债、收入变化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项目 20×6年
2月1日 20×6年
9月20日 20×6年
12月31日
应收分保款项—追溯再保险应摊回赔款 10 -3
摊回分保赔款 8 0.6
递延收益 2 -0.6
分出保费 8
20×6年12月31日,B公司的递延收益应在估计的剩余期间内按照实际摊回分保赔款占预计摊回分保赔款总额的比例(3/10×100%=30%)摊销,确认的递延收益为2×30%=0.6万元。
【例2】承例1,假设B公司向A公司支付14万元再保险费,其他条件不变,20×6年B公司相关资产、负债、收入变化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项目 20×6年
2月1日 20×6年
9月20日
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 4
未决赔款准备金 4
应收分保款项—追溯再保险应摊回赔款 14 -3
摊回分保赔款 14
2.与追溯再保险合同相关的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负债估计金额发生变化时,应计入当期综合收益,并相应调整应收分保款项和递延收益金额。
【例3】承接例1,20×6年12月31日,B公司根据业务情况变化,决定该再保险合同对应的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应增提3万元。因此,B公司应增加递延收益3万元,增加应收分保款项3万元。2006年末B公司应摊销的递延收益为(2+3)×(3÷10)=1.5万元。
3.既包括预期条款又包括追溯条款的再保险合同应分拆核算。如果无法分拆核算,整个合同应当作为追溯再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追溯条款承担的保险责任对整个再保险合同不具有重要性,则可将整个合同作为预期再保险合同处理。
(五)本规则第10条规定,对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应当按照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1)在合同生效时,再保险分出人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再保险分入人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负债;
(2)后续报告日,再保险分出人和分入人应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进行后续计量和报告。
【例4】假设20×7年12月31日,E保险公司与F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个再保险合同,E公司向F公司分出保费1000万元,合同期为5年。合同规定每年年末E公司可从F公司摊回250万元。该合同不满足重大保险风险转移条件,E公司将该合同分类为贷款及应收款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1、计算实际利率R:
250×(1+R)-1 +250×(1+R)-2 +250×(1+R)-3+250×(1+R)-4
+250×(1+R)-5=1000万元,由此得出R=8%
2、下表为E公司根据该合同所确认的金融资产(应收分保款项)的变化情况:
利息收益 摊回现金 金融资产余额
初始支付 1000
第1年 80 1080
第1年末 (250) 830
第2年 66 896
第2年末 (250) 646
第3年 52 698
第3年末 (250) 448
第4年 36 484
第4年末 (250) 234
第5年 16 250
第5年末 (250) 0
合计 250 (1250) 0
F公司也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处理,在该合同生效时确认一项金融负债(即应付分保款项),其金额与E公司上述金融资产的金额相等。

五、关于认可标准的一般性规定
(一)本规则第11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为非认可资产:
1.分入人或分出人出现财务危机、被监管部门接管或被宣告破产的;
2.境外分入人或分出人所在地出现政治动乱、战争、金融危机、管制等事项导致对其处置或收回受到限制的。
(二)本规则第13条至第19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再保险交易对手的偿付能力状况认可有关资产,本规则第12条则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分入人或分出人的偿付能力状况:
1.如果能够获得分入人或分出人报告期末的偿付能力数据,应当使用报告期末的偿付能力数据;
2.如果无法获得分入人或分出人报告期末的偿付能力数据,应当使用分入人或分出人上一季度末的偿付能力数据;
3.如果无法获得分入人或分出人报告期末和上一季度末的偿付能力数据,应当使用分入人或分出人上一年度末的偿付能力数据。

六、关于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的认可标准
与再保险分出业务相关的资产主要是应收分保准备金和应收分保款项,相关的负债主要是应付分保款项和分出业务对应的责任准备金。与再保险分入业务相关的资产主要是应收分保款项,相关的负债主要是应付分保款项和分入业务计提的责任准备金。本规则第13条至第17条规定了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的认可标准。
(一)应收分保准备金
1.本规则第13条规定,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内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准备金:
(1)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或等于100%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在0-100%之间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80%作为其认可价值。
(3)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0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非认可资产。
2.本规则第14条规定,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外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准备金:
(1)分入人偿付能力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90%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偿付能力不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相应分出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为非认可资产。
(二)应收分保款项
1.本规则第15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内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
(1)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或等于100%,且账龄不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在0-100%之间,且账龄不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80%作为其认可价值。
(3)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0或账龄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非认可资产。
2.本规则第16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境外再保险业务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
(1)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且账龄不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90%作为其认可价值。
(2)分入人或分出人偿付能力不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或账龄大于6个月的应收分保款项为非认可资产。
(三)应付分保款项
本规则第17条规定,应付分保款项为认可负债,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
【例5】G保险公司2008年3月31日应收分保款项账面余额为300万元,其中:
(1)与境内甲保险公司再保险交易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200万元,该款项结算日为2008年1月31日,甲公司2008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00%;
(2)与境内乙保险公司再保险交易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50万元,该款项结算日为2007年11月1日,乙公司2008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0%,但已知悉乙公司2008年3月31日偿付能力不足,充足率约为50%;
(3)与境内丙保险公司再保险交易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30万元,该款项结算日为2006年12月1日,丙公司2008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00%;
(4)与境外丁保险公司再保险交易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20万元,该款项结算日为2008年2月1日,丁公司2008年末偿付能力满足所在地监管要求。
假设G保险公司对第(3)笔应收分保款项计提了20万元的坏帐准备,对其他应收分保款项未计提坏帐准备。则2008年3月31日G公司应收分保款项认可价值见下表(单位:万元):
账面价值 账龄(月) 认可比例 认可价值
第一笔 200 2 100% 200
第二笔 50 5 80% 40
第三笔 10 16 0% 0
第四笔 20 2 90% 18
合计 280 ―― ―― 258

七、关于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的认可标准
(一)再保险分出人确认的相关金融资产
本规则第18条规定,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认可根据本规则第10条确认的金融资产:
(1)对于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境内再保险业务确认的金融资产,如果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或等于100%的,该项金融资产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作为其认可价值;如果分入人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该项金融资产为非认可资产。
(2)对于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境外再保险业务确认的金融资产,如果分入人偿付能力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规定的,该项金融资产为认可资产,以账面价值的90%作为其认可价值;如果分入人偿付能力不满足所在地偿付能力监管规定,该项金融资产为非认可资产。
(二)再保险分入人确认的相关金融负债
本规则第19条规定,再保险分入人根据本规则第10条确认的金融负债为认可负债,以账面价值作为认可价值。
【例6】承例4,假设F公司为境外保险公司,2007年末偿付能力满足当地监管要求,2007年末E公司由于该合同形成的应收分保款项的认可价值为1000×90%=900万元。

八、关于披露
(一)偿付能力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
保险公司应当在年度偿付能力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
(1)公司再保险业务的策略与规划;
(2)与再保险业务相关的会计政策,包括再保险业务相关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政策;
(3)再保险业务各项准备金提取的精算假设和方法。
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偿付能力报表中披露上述信息的变更情况。
(二)明细表中披露的信息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明细表RE-1至RE-11的格式和要求在年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以下信息:
(1)各类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的基本信息,包括分出或分入保费、分保赔款支出、分保佣金支出、摊回分保费用、摊回分保赔款等;
(2)与关联方进行的再保险业务的信息;
(3)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的信息,包括交易目的、交易对手、交易金额、合同主要内容等信息;
(4)再保险业务的主要交易对手,包括交易对手的名称、偿付能力状况、交易金额等信息;
(5)应收分保款项期末和期初的账面余额、账龄、认可价值等;
(6)与偿付能力不足的境内和境外再保险人进行的再保险分出业务的有关信息,包括再保险人名称、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分保赔款、应收分保款项、应付分保款项等;
(7)分出保费大于或等于直接业务保费收入75%的再保险合同相关信息;
(8)追溯再保险业务信息,包括交易对手、交易金额、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及递延收益等。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明细表RE-5、RE-6、RE-7和RE-9的格式和要求在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

九、关于附则
1.本规则及相关问题解答等规定未涉及的有关再保险业务的编报要求,适用《企业会计准则》。
2.本规则自2010年第1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起施行。
3.《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3号:应收及预付款项》中有关再保险业务的规定同时停止执行,包括应收分保款项、存出分保准备金的认可标准,以及明细表PR-3应收分保款项的认可价值和明细表PR-3应收分保款项的前十大债务人。

附件:
http://www.circ.gov.cn/Portals/0/attachments/xingzhengxuke/2009/bjf53.DOC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专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医药管理局


专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1989年7月11日,国家医药管理局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药专利的管理工作,促进医药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保护发明创造的专利权,调处专利纠纷,更好地为医药科技进步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设立专利管理处负责全行业的专利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医药管理局亦应设置专利管理机构,或由专人负责本地区的专利管理工作。
第三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提高和推动医药行业的专利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本行业职工的专利意识,并负责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反映本行业对专利的意见。
第四条 医药系统各企事业单位,在列科研计划、开展国外科技合作、参加展览会、组织产品出口之前,必须对项目的专利法律状况进行调研,以提高科研的创造性水平、避免侵权事件的发生。
第五条 凡国内合作研究或委托研究的科研项目,必须事先订立书面合同,对所创造的专利的权属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申请专利避免纠纷打下基础。
第六条 医药系统的单位或个人,向外国申请专利前,首先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专利,并报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批同意后,委托国务院指定的涉外专利代理机构办理国外申请手续。
第七条 医药系统的单位或个人,在与国外进行科技合作中取得的成果,依合同规定单独或联合向国外申请专利时,须报国家医药管理局备案。
第八条 医药系统的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时,必须经单位批准后向中国专利局申请,并将申请文件副本报国家医药管理局备案。
第九条 医药系统的单位或个人向外国人转让其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时,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并由当事人双方订立书面合同,经中国专利局登记后生效。
第十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家计划,有权决定本系统内的重要发明创造专利允许指定单位实施。对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推广应用的集体单位或个人的专利时,亦可由国家医药管理局报国务院批准后允许指定单位实施。实施单位应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
第十一条 专利权人自专利权授予满3年,无正当理由未能在中国实施其专利时,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可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强制许可,国家医药管理局将根据需要,协助企业创造实施条件,做好强制许可的申请工作。
第十二条 对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侵权行为,在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请求时,国家医药管理局有权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如当事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国家医药管理局可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条 对于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权授予前,单位或个人未支付使用费使用了该项发明,在专利权授予后,专利权人可以要求实施单位或个人支付适当使用费。如果双方达不成协议,申请人可以请求国家医药管理局干预或处理。
第十四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从事专利管理或代理的各级人员,在专利批准前皆有保密义务,如有泄露发明创造内容者,国家医药管理局将责成其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者,提交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要求国家医药管理局办理的一切专利事项手续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否则不予受理。


关于印发周延礼副主席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及有关会议材料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周延礼副主席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及有关会议材料的通知

保监产险〔2010〕1153号


    关于印发周延礼副主席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及有关会议材料的通知

  各财产保险公司:
  现将周延礼副主席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和李劲夫主任关于2010年上半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及市场运行情况的通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学习并及时予以贯彻落实。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着力规范经营防风险 突出抓好质量上效益保持好当前财产保险业良好发展势头
                 ——周延礼副主席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上半年财产保险监管情况,分析当前财险业形势,部署下半年工作要求。上午,朱艺同志对半年监管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劲夫同志对上半年财产保险业监管工作以及下半年监管重点作了情况通报,部分产险公司也结合自身实际作了交流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定富主席在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好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要求
  在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定富主席对今年以来的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和监管工作情况做了全面总结,对当前保险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下半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财产保险全行业要紧密结合当前财产保险发展实际,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定富主席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继续贯彻执行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和财产保险监管工作会的要求,确保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深刻领会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重要性
  防范化解风险是促进保险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保险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是今年也是今后一段时间保险业监管的重要内容。在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定富主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保险业发展还面临着较大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必须把坚持防范风险作为当前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保险监管机构将不断健全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强化资本和偿付能力的刚性约束,发挥偿付能力监管在防范风险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在防范风险中的基础作用;把资金运用监管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把分类监管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各财产保险公司要将风险防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偿付能力长期不足的公司,资本金已经与业务发展不相匹配的公司,以及在市场竞争中问题较多的公司,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守住底线,做好防范风险工作。
  (二)要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今年保险工作的重要主题,是解决保险业长期以来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和要求。定富主席在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已经对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深刻阐释。在年初的全国财产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我们也就加快财产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从上半年情况看,整个财产保险行业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各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对转变发展方式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结合各自实际,坚定不移地按照转方式的各项要求推进结构调整,重点按照优化市场主体结构、业务结构、渠道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的要求,努力改变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和滞后的现象,促进发展方式实现积极转变,在转变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三)要深刻领会依法合规经营的必要性
  规范市场秩序是保险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险市场主体应当积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保监会70号文件下发以后,财产保险市场秩序明显改善,行业系统风险可控,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公司业务财务经营数据不真实、不严格执行报批报备条款费率和理赔难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还比较突出。规范市场秩序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监管举措进行必要的督促和约束,更需要保险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各保险公司应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这一现代金融企业的相关要求,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拖赔欠赔以及不严格遵守相关保险监管规定的现象,将维护保险市场安全稳定运行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好,促进财产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二、正确认识当前财产保险业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行业当前的形势,增强规范经营与效益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近年来,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的影响,但通过全行业的不断努力,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科学规范经营,行业整体实力、经营效益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当前行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比较复杂,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所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对保险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规范经营与效益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一)正确认识当前财产保险业所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发展和有效监管,财产保险业改变了过去无序竞争、粗放经营的面貌,行业基础不断夯实,经营理念积极变化,经营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各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从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看,产险市场总体上实现了业务较快增长、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经营效益持续改善、系统风险可控、行业创新水平提高、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局面。一是业务保持较快增长。1-6月,产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087.38亿元,同比增长32.33%。行业总资产5445.67亿元,同比增长15.07%,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加强。二是发展方式较大转变。公司经营理念逐步实现从过去追求规模向主要追求经营效益的转变,费用率、赔付率明显下降。1-6月份,产险行业综合费用率为35.43%,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61.84%,同比下降5.78个百分点。三是行业经营效益明显上升。1-6月份,产险业实现盈利74.65亿元,同比增加80.06亿元,其中承保利润39.64亿元,同比增加117.10亿元;保费充足率提升,汽车车均保费达3015元,企财险费率企稳回升;经营性现金净流入391.74亿元。四是产险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保民生、促贸易增长的家财险、信用险、工程险、保证险等均有较大增长,分别增长31%、184%、43%和85%。五是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虚假批退和虚假应收保费的违法违规现象有明显好转,不计成本乱打折等恶性竞争现象明显减少,虚假赔案明显下降,理赔难问题有所改善。1-6月,产险业批减率为3.19%,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应收保费率4.56%,同比下降2.58个百分点。六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和农业保险基础制度建设,支持农业保险发展。1-6月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70.53亿元,总共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1624.01亿元,覆盖全国农户6654.41万户次,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风险保障。在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继续保持较好发展。
  此外,针对今年东北旱灾、西南旱灾、南方特大暴雨、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泥石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保监会和地方保监局的指导下,保险公司积极做好理赔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保险防灾减灾功能,为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供了服务和保障。
  当前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各级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市场主体坚持科学发展,按照年初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和“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共同努力的结果,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一是得益于逐步趋稳向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为财产保险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上升的阶段,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很旺盛,空间也很大,财产保险消费市场容量持续扩大。从近期看,我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积极变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增强,为财产保险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得益于保监会70号文的贯彻落实。70号文下发以来,全行业共同努力遏制违法违规经营问题,保险公司业务财务基础数据不真实,不严格执行报批或备案的条款费率、理赔难以及公司内控薄弱等问题也有明显改变。当前,我国财险市场呈现出了业务平稳增长、结构良性调整、市场明显规范、效益有所提升、系统风险可控的较好局面,整个行业开始逐渐步入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轨道,公平、规范、有序竞争的保险市场秩序逐步形成。这为产险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得益于监管方式创新和监管工作力度的加强。针对财产保险行业市场经营秩序不规范,保险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比较突出,个别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各级保险监管机构重点强化对法人主体和偿付能力的监管,增强资本约束机制,要求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规模必须与资本金相匹配;对于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不足的公司,坚决采取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分支机构和新业务审批、督促其加强管控、降低成本、明确限时整改等监管措施。与此同时,积极进行监管创新,通过支持和推动“见费出单”,支持和推动建立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的信息平台,以及推动建立理赔信息和保单信息自主查询机制,并下发了规范理赔管理的90号文件,进一步发挥了保险监管对公司规范经营的引导作用。
  四是得益于公司经营管理理念的积极转变。各保险公司积极贯彻落实转方式的相关要求,逐步从一味追求保费规模逐步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重管理、重效益、重风险防范的公司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的考核体系进一步科学化,开始向以利润为核心转变;偿付能力指标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在制定业务发展规划时考虑偿付能力的影响和资本金是否与业务发展规模相匹配,偿付能力不足和资本金不足的公司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资本约束机制发挥了作用;不少公司主动进行战略转型,主动裁撤机构、主动降保费规模,经营方式由过去“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精细化经营理念初步树立,这是财产险市场过去几年少有的现象;公司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工作,通过良好的客户体验留住客户,理性竞争理念逐步树立。这为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五是得益于保险业《会计准则2号解释》的实施。从2009年度的财务报告开始,保险业全面实施《会计准则2号解释》,财产保险公司的未到期准备金的计量发生较大变化。“2号解释”以未来现金流的无偏估计为基础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取结果比原有准备金计量原则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财产险行业的经营情况相比去年同期明显改善。
  (二)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财产保险业面临的问题
  财产保险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和自觉维护好当前所取得的良好市场局面。但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更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和破坏当前产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是部分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目前多数公司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相关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但部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切实发挥,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二是部分公司内部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当前产险公司在强化内控体制机制,提升内控管理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集中管理、集约经营的水平不高,销售、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跑冒滴漏”的现象还较为突出,骗保、骗赔仍时有发生,这将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部分公司对偿付能力风险还不够重视。今年以来产险市场业务发展较快,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以及处于警戒区域的公司也还有几家,其中个别公司预测解决难度还较大。此外,资本金与业务规模不匹配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部分公司业务规模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此产生的公司资本金不足的风险逐步显现。按《保险法》规定,公司自留保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4倍,但现有一些公司已经超过,个别公司超过幅度较大,资本经营的杠杆率过高,这些问题需要相关公司给予高度关注。
  四是部分公司经营数据不真实问题还比较严重。通过虚挂业务、虚假列支公司费用、虚假列支中介费、虚假赔案和立案等形式弄虚作假,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更损害保险市场秩序。
  五是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还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交强险部分业务的拒保问题反映比较集中,农业保险及时真实赔款到户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理赔难问题依然有所反映。
  因此,在看到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再接再厉,不断巩固各项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技能和水平,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维护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半年,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年初的保险业情况通报会和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抓好质量效益为重点,继续防范化解风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把保持好当前财产保险业良好发展势头作为重中之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抓好内部管控,提高执行力,落实责任制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市场监管环境为财产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能否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实力,提高盈利能力,保持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看公司内控管理是否健全、风险管控是否到位、责任落实是否明确。目前,有些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董事会制度、股东行为、决策程序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完备的风险管控机制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部分公司内控制度体系还不健全,相关责任要求还不明确,总公司不能对基层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管控,制度的执行力不强,致使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财产保险公司要把强化管控能力作为规范经营的重要手段,着力做好核心内控制度建设,落实好责任制,提升内控执行力和信息化管控手段,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合规、稳健、有效经营。
  一是要把制度作为加强内控管理的基础。制度体系在规范内控管理、风险防范方面能够起到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以及长期性的作用,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前提是制定的制度具有科学性、适用性。财产保险公司要结合各自经营管理现状,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流程梳理,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及时总结管理创新的各项成果,消除管理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风险因素,把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进行认真归纳,并上升为规章制度,及时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不断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力。
  二是要强化问责制度,提高内控执行力。问责制是加强管理加强监督的重要制度,做好问责制度的建设和贯彻执行,这对我们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有制度,同时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而落实执行力则是我们问责制的关键环节。已有问责制的公司,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同时,要根据具体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使企业高管、员工都能自觉地将权利、责任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各项决策和规章及时、准确落实。
  三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落实好审计责任制。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公司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和内控制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内审部门在公司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中监督、纠偏作用的有效发挥,形成公司内部有效的监督、制衡、查找和纠错机制,通过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借助内部审计在防错纠弊和风险管理咨询方面的功能,加大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的力度,及早查找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内控弱点和潜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是要加大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工作力度。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多出现在分支机构层面。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分支机构和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积极配合各级保险监管机构做好对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监督、处罚工作;要根据总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统一制定分支机构组织设置、职责权限和运营规则,建立健全分支机构管控制度,实现对分支机构的全面、动态、有效管控;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检查和自纠制度,及早发现并及时消除分支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各种隐患。  
  五是研究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目前财产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实现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业务集成,但各保险公司之间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还参差不齐,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公司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成为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滋生借助的平台和手段。财产保险公司要按照保险监管工作要求,以合规经营、风险防范、强化内控以及提升服务水平能力为重点,逐步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指引,制订和量化公司信息化建设标准,完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构建符合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从信息系统建设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公司信息的广泛共享和及时充分沟通,提高经营管理透明度。
  (二)加强风险防范,严把业务质量,有效提高经营效益
  产险行业虽然目前已经改变了承保长期亏损的局面,但盈利能力还比较薄弱,风险评价能力和防范能力还不强,业务质量还亟待提高。
  一是要完善承保理赔制度,加强对承保理赔环节的监测和分析。承保和理赔,一进一出,是公司经营的咽喉要道,是提升业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要重点把好这两个关键关口。承保理赔制度是公司承保理赔工作的基础,决定着承保理赔工作环节风险防范的规范性和约束力。财产保险公司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完善承保理赔制度,加大对承保、理赔环节的检查、梳理和监控,建立标准化流程,加强权限管控,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要求进行核保核赔,严把承保业务质量和理赔管理关口。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考核评价,落实相关责任,将各相关环节的风险防范工作具体落实到人。
  二是加强费率、费用率、赔付率等三率的真实性,提高业务质量。在费率方面,各财产保险公司要严格遵守财产保险条款费率管理有关监管规定,依法自觉履行条款费率的审批备案程序,严格执行报批或备案的条款费率。积极做好条款的标准化、通俗化以及相关费率厘定工作。按照已经签署的大型商业保险自律公约,自觉规范大型商业险承保行为。在费用率方面,各财产保险公司要通过实施全方位的有效管理,加大对各种费用的预算、管控力度。要通过对经营成本的科学管控,强化成本约束机制,控制成本,挤压水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好全面预算管理,特别是要做好对分支机构预算执行的管理和控制。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依据公司职能分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确保分级授权管理机制落实到位。要做好中介手续费支出、费用列支等各项数据的真实性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数据可靠。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好的财务管理经验和模式,逐步推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结算,降低费用开支。在赔付率方面,要按照保监会的统一部署和行业协会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增强理赔信息透明度,逐步推行保单信息、赔案信息查询制度。要推进理赔服务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工作进程,建立健全理赔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测评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测试内容及考核指标。对现有理赔服务流程进行认真细致地梳理,进一步规范理赔流程,减少“跑、冒、滴、漏”,严查骗保骗赔,挤压经营水分。
  三是要严格执行好“三铁”要求。“三铁”即铁规章、铁算盘、铁账簿,是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准则的生动概括,也是长期以来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成熟金融文化的典型反映,各财产保险公司要自觉将“三铁”作为增强内控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把“三铁”精神贯穿到经营管理工作和业务实践中。
  (三)加快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要保持财产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前提条件就是全行业能够坚定不移的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年初的监管工作会议上以及在一些重要会议上,我们已经多次强调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半年保险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引导,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上半年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与此同时,各财产保险公司要认真做好调结构、转方式的分析总结工作,着力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努力解决好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充分发挥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动力。
  一是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们财产保险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真正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手段,通过强化管理上水平,立足管理求效益。从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的历程看,铺摊子、上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给财产保险市场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70号文下发两年来市场规范程度和行业发展质量的较大幅度提升,也充分证明了坚决摒弃仅仅依靠铺摊子、上规模做法的正确性和调结构、转方式的科学性。各财产保险公司要彻底消除侥幸发展心理,全面综合考虑资本、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把握好公司发展的结构、节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发展。
  二是增强结构调整的主动性。结构调整不仅是保险监管工作的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各财产保险公司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着力实现由被动调结构到主动调结构的转变,结合公司业务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创新方式、方法和手段,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经营中的基础性问题。第一,深入剖析风险因素,提高车险业务质量。当前,车险业务占比最高,车险行业存在的问题也较为集中。我们要加强费率差异化和市场化研究,强化风险识别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要在现有车型费率形成机制前提下,根据车辆的车型、用途、驾乘人员、地区等风险因素,强化对车型业务风险的管控,采取多种新技术手段,降低车险业务风险和经营成本。第二,注重产品创新,促进非车险业务健康发展。非车险业务的发展在调整业务结构、提升产险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各财产保险公司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消费需求,创新产品服务,提高产品适应性;按照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产品研发制度,明确产品开发流程,提高保险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符合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业务。要抓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所带来的非车险业务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农险、责任险、旅游险以及家财险等业务。
  三是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不仅需要保险监管的科学引导,也需要发挥公司内部考评、激励机制的作用,正确引导公司系统树立转变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各财产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财产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的内部考评机制,实现考核和激励体系应向以经营质量为核心的方向转变,逐步引入保单年度赔付率、事故年度综合成本率等指标,进一步强化考核指标对当期经营行为的约束作用,构建重质量、创效益的激励机制。
  (四)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财产保险业应当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财产保险带来的机遇,找准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是继续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加强与有关部委的协调,争取增加中央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试点品种和试点区域,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好引导农险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规范农险运作的监管规定,重点加强产品和理赔服务管理。二是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产业规划,推进相关领域责任险发展。认真落实与相关部委的联合发文精神,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条件成熟的逐步在全国推广。重点推进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医疗、旅行社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的责任险发展。三是继续协调推进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信用保险发展。协调有关部委,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试点公司积极开拓国内信用保险业务,发挥信用保险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中的作用。四是稳妥扩大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试点。在当前宁波、江苏等地开展小额信贷保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积极稳妥、试点先行、互惠互利、风险可控”的原则,加强与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的协调,推动保险公司逐步扩大小额信贷保险的试点区域,不断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对小额信贷保险的需求。
  同志们,2010年已过去了一大半,年初确定的主要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希望全行业在保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按照“抓规范、促转型、防风险、调结构、提质量、上效益”的要求,围绕着力规范经营防风险、突出抓好质量上效益,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促进财产保险业健康较快发展。
 
            2010年上半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及市场运行情况的通报财产保险监管部 李劲夫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集各产险公司领导召开这个会议,主要目的是传达半年监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上半年财产保险监管及产险市场运行的主要情况,交流工作体会,找出当前产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下一步财产保险监管的重点及措施,以便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局面,再下决心,切实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推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这次会议,保监会领导非常重视,延礼副主席因有急事没有亲自参加这次会议,但他有个书面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保监会半年监管工作会议和延礼副主席的讲话精神。下面,我代表财产保险监管部将今年上半年的财产险监管和市场运行情况、当前产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监管重点工作作个简要通报。
  一、上半年财产保险市场总体运行情况
  截至2010年6月,全国产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087.38亿元,同比增长32.33%。其中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513.59亿元,同比增长36.22%;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73.79亿元,同比增长23.07%。产险行业实现净利润74.65亿元,同比增加80.06亿元,其中承保利润39.64亿元,同比增加117.1亿元。行业总资产5445.67亿元,同比增长15.07%;净资产762.64亿元,同比增长45.84%;总负债4683.03亿元,同比增长11.25%。行业的年化净资产收益率达到约20%,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总体看,上半年全国产险市场实现了业务较快增长、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经营效益持续改善、系统风险可控、行业创新水平提高、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局面。
  二、上半年财产保险监管及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财产险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监会党委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工作要求,继续以规范产险市场秩序、防范行业风险为工作重心,与各地保监局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形成合力,加强监管,促进了产险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通过加强和改进监管,促进产险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大家知道,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行业保持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保险业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70号文件下发以后,产险业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行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粗放经营的方式一时难以彻底改变。为促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今年进一步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把偿付能力不足、粗放经营、效益不好的公司,作为重点监管公司;二是分别把总公司和各地分公司的费用率、赔付率、费率这“三率”作为监管重点关注指标,跟踪监测,通报提示;三是监督各总公司对分支机构的年度考核办法和全年财务预算计划,要求公司做到“先算账,再做业务”;四是对偿付能力不足或成立三年经营还亏损的公司,停批限批分支机构,刚性限制业务规模,限批保证型产品,限批电销渠道等;五是建立列席公司董事会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实现监管前移。同时向董事会及时通报公司有关监管情况,发挥董事会自我管束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上半年行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的转变,一是公司经营理念从过去追求规模向主要追求经营效益转变。主动控制业务发展规模,主动控制分支机构铺设,主动控制预测无效益的保险业务,主动调高年度利润考核指标的权重。从公司对下级机构的考核看,公司普遍将效益的考核权重提高了5%以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把依法规范经营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实现了行业经营上的“两降两升”,即:费用率、赔付率下降,经营效益、保费充足率上升。今年1-6月份,产险行业综合费用率为35.43%,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61.84%,同比下降5.78个百分点;形成综合成本率为97.26%,同比下降10.48个百分点。行业经营效益明显上升,1-6月份,产险业实现盈利74.65亿元,同比增加80.06亿元,其中承保利润39.64亿元,同比增加117.10亿元;全国35个省(市区)实现盈利,同比增加19个;成立三年以上的25家内资公司中有21家盈利;净资产年化收益率达19.58%;保费充足率提升,汽车车均保费达3015元,同比增加422元;企财险费率企稳回升,经营性现金净流入391.74亿元。三是产险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寿险投资型业务继续平稳回落,保民生、促贸易增长的家财险、信用险、工程险、保证险等均有较大增长,分别增长31%、184%、43%和85%。电话营销等渠道创新效果明显,已逐步形成不同渠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通过加强和改进监管,防范化解产险业风险
  近些年来,财产保险监管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的生命线,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上半年,产险业风险防范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把防范偿付能力不足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年初,对现有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制定并实施针对性较强的一司一策防范化解措施,根据不同实际分别采取停业、限制公司业务规模、停批分支机构、限制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及股东分红、推进增资扩股、加强检查处罚等措施。对处于预警区间的公司及时发出监管提示。6月末,偿付能力不足的商业性产险公司为5家,同比减少2家。5家中有3家已有比较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余公司关键指标也在好转并积极推进落实,风险可控。二是继续严控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审批,逐月跟踪监测原有存量到期给付及退保情况,防范个别存量较大公司现金流不足风险。截至6月末,此项业务余额396亿元,比去年年底下降110亿元,继续实现平稳回落。三是有效地防范了境外行业风险的跨境传递。建立了再保险关联交易档案,开发新的再保险和外资产险业务监管系统,及时了解掌握外资母公司的相关信息。调整了对美亚等主要外资公司的监管措施,在防风险的同时,维护了整个外资公司的经营稳定。四是进一步强化公司的内控监管。今年保监会和各保监局均把公司的承保、理赔、资金及有价单证管理、IT建设列入主要监管内容,加强监管约束。非法挪用保费等内控风险有所下降。
  (三)通过加强和改进监管,不断促进产险市场规范
  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是产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产险行业违法违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公司业务、财务经营数据不真实、不严格执行报批报备条款费率、理赔难、内控管控不严等问题。上半年,保监会机关和各保监局上下联动,突出监管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把公司经营数据不真实作为监管查处的主要内容,把市场份额大的公司、CD类公司和车险业务作为检查的重点,全国产险监管系统上半年共对405家产险机构开展了现场检查,组织现场检查工作组390个,出动人力累计达15,290次。全国已实施行政处罚207家次,其中对机构罚款1345万元,停止接受新业务19家。个别分公司还将受到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等更为严厉的处罚。二是加强对总公司的监管。上半年,检查总公司2家,向有不同问题的相关总公司发出监管函49份,直接对两家总公司提出了处罚意见,其中责令撤换董事长一人。对公司偿付能力、内控、产品全面强化了监管。三是加强高管人员监管。建立了高管人员资格许可前的谈话和考试制度,确保高管的基本素质;完善了全系统不良高管信息记录档案库功能,防范高管“带病”上岗、转岗或升职;加大对各级高管违法违规处罚力度,上半年共有7名总公司层级的高管不予资格许可,全系统有192名高管被处罚,其中责令撤换53人,警告137人,对个人罚款180万元。四是加强理赔监管,维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建立并全面启动了“承保理赔客户自主查询制度”,下发了《种植业保险大灾理赔指引》,指导协会研究制定《机动车辆理赔管理指引》,已有14个省(市区)建立了车险联合信息平台。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市场进一步规范。表现在:第一,虚假批退和虚假应收保费等违法违规现象有明显好转。1-6月,产险业批减率为3.19%,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应收保费率4.56%,同比下降2.58个百分点,其中车险应收率为0.15%,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第二,执行报批报备条款费率自觉性有所增强。年初所有产险公司共同签订了大型商业风险业务自律公约,企财险费率企稳回升,机动车折扣率为81.3%,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不计成本乱打折恶性竞争现象明显减少。第三,虚假赔案明显下降。目前,全国车损险事故率为88.3%,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减少虚假赔款近百亿元。第四,理赔难问题有所改善,农业保险赔款到户率明显提高。消费者关于理赔纠纷的投诉同比减少13.44%。
  (四)通过加强和改进监管,促进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通过规范市场,减少“跑冒滴漏”,提升保费充足率。1-6月,产险保费达2087.38亿元,同比增长达32.33%。二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现了今年农业保险对保费补贴总额、补贴品种、补贴区域三增加。三是继续引导推进责任险、出口信用险的发展,信用险业务保费同比增长184%。四是指导13个省(市区)试行交强险拖拉机和摩托车差别费率,交强险运行平稳。保险行业服务社会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三、当前产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产险市场与自身比较虽然继续好转,但按目前实际情况看,行业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甚至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必须进一步引起重视,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产险行业存在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目前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还有5家,处于警戒区域的有7家,其中个别公司预测解决难度较大。二是公司资本金不足的风险。按《保险法》规定,公司自留保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4倍,但现有三家公司超过,个别公司超过幅度较大,资本经营的杠杆率过高。三是非寿险投资型业务虽有较大降幅,但余额的集中度较高,个别公司满期给付或集中退保的现金流不足风险仍然存在。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境外行业传递风险仍然值得高度关注。
  (二)产险市场上的违法违规经营问题还比较严重。突出问题还是公司的业务、财务经营数据不真实,从上半年监管部门开展的现场检查来看,情况确实如此。70号文下发以及见费出单等制度实施以后,行业的虚假批退、虚挂应收、虚假赔案有了大幅度下降和明显改进,但是部分机构仍然我行我素,机动车险的批退率、应收率降下来了,但非车险的上去了。目前最为突出的是公司虚列中介费及营业费用、虚假赔款和不依实提存责任准备金。根据我部对上半年现场检查情况的初步统计,上半年各保监局派出的检查组共抽查公司业务及管理费用32078.35万元,发现其中3572.98万元为虚列费用,占比达11.14%;共抽查中介手续费30570.53万元,其中3294.87万元为虚列手续费,占比达10.78%。有的公司弄虚作假的行为还很严重,比如:某中支公司2009年将11546笔车险直接业务挂靠兼业代理机构,虚列手续费153.26万元,占当年向该机构支付手续费总额的82.21%,占该公司手续费总额的44.31%;某中支公司2009年5月报销虚假费用24.13万元,占当月业务及管理费发生额(56.95万元)的42.37%,主要通过公杂费、电子设备运转费和车船使用费科目列支虚假费用;某地市分公司近几年来,虚假赔案约达1600万元,已造成比较严重的不良后果。除此之外,个别分支机构还存在私刻公章、私印保单、私设小金库、贪污、侵占、挪用保费等严重违法行为。
  (三)不严格执行报批报备条款费率和理赔难问题在相当部分公司中存在。尤其是在大型商业险的统括保单上表现比较突出,机动车险主要是通过变更用途和使用性质变相改变费率。交强险的拒保问题也是个新情况。
  (四)公司的管控制度不严密、不科学,不符合市场现阶段的实际。少数公司还是看规模、看市场份额,还是实行粗放式的考核激励制度;有些公司不舍得管理方面的投入,IT建设落后,公司制度落实逐级递减;有些公司承保、理赔人员素质低下,给予他们的报酬不高,造成业务质量差;有些公司过度委托中介机构开展承保、代查勘代理赔业务,缺乏应有控制,如某公司委托中介公司开展业务,把单证、发票、代查勘权一并下放给某中介公司,结果中介公司通过违法套打保单手段截留保费3000多万元,占实收保费的60%左右。
  (五)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虽有初步成效但不牢固。一是在行业经营效益刚有好转时,通过各种违规方式进行高费用补贴或恶意降价争取业务现象有所抬头,依法科学经营的意识没有牢固树立。二是结构调整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1-6月,机动车业务占比72.51%,同比变化不大。三是部分公司的高管有转变方式的意愿,但没有转变发展方式的办法和有效措施,公司的“三率”偏高,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存在以上这些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各级高管的法规意识不够强,不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违法违规会给公司和相关个人带来危害的严重性。其实,不管哪家公司,只要领导真正重视,违法违规绝不会成为普遍问题,绝不会屡查屡犯,有些公司领导是不懂、不学,甚至不以为然。如果一个公司的系统内违法违规多了、严重了,主要还是公司的领导没有足够重视所致。二是监管处罚不够严厉,还没有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造成公司及个人违法违规成本偏低。三是有关制度建设需要推进及完善。比如:产品管理制度,费率市场化的推进,建立统一的业务平台,研究建立下级违法违规追究上级公司直至总公司高管人员责任的制度等。四是董事会的约束机制不够强,部分董事会不完全了解保险业的经营规律,不善于约束公司经营班子的行为。五是行业内外环境需要改进,比如,行业自律,行业与社会诚信,大客户尤其是一些统括保单客户要求回扣的不良习惯做法等都需行业共同加以研究推进改善。

  四、下一步监管重点工作
  根据上半年产险行业运行情况和当前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半年,我们将严格按照保监会年初及半年监管工作会的总体要求,按照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原则,以解决突出的不利于财产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为重点,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和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和细化监管措施,进一步注意监管的有效性,重点开展以下监管工作:
  (一)将防范产险业风险作为监管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牢牢抓住防范化解偿付能力不足风险为重点。继续落实好一司一策的监管措施,增强有效性。对个别预计解决难度较大的公司,进行专题研究,必要时启动接管甚至破产清算程序。对每个公司解决偿付能力的时限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不因任何一家公司因偿付能力不足引发现实风险。二是认真研究解决公司资本金不足风险的防范问题。严格按照《保险法》102条的规定抓好落实,要求资本金不足的公司今年年底前必须达标,否则要依法处罚。督促资本金不足的公司增加资本金,限制业务发展规模,要求加大分保力度、减少自留保费,防止资本金杠杆率过高所带来的风险。三是进一步加强非寿险投资型业务的跟踪监测,切实做好对个别公司给付和退保可能引发现金流不足风险的防范预案。四是继续抓好分类监管,认真关注CD类公司内部管控不严、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金补充难度大、业务长期上不去、公司难以为继的风险;继续关注并抓好业务规模排位靠前几家大公司的风险防范。五是继续做好境外金融风险传递的防范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通过建立完善再保关联交易档案,提高分析和防范能力。六是制定月度行业风险分析制度,坚持每月对产险业风险进行一次系统性分析排查,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化解。
  (二)切实加大查处力度,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上突出的违法违规行为。总的要求是继续严格执行保监会70号文件,重点解决当前市场存在的虚列中介费、虚列费用、虚假赔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市场秩序。一是对在上半年现场检查中查实的违法违规问题,按照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执法公正的原则,对违规机构和责任人依法进行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以处罚责任人、停业、吊销许可证、追究上级领导责任为主要手段,该移送的案件要移送,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切实起到震慑作用。二是针对专门治理产险公司数据虚假这一突出问题,加快出台《财产保险公司违法经营行为处罚办法》,把70号文的主要精神规章制度化,增强制度约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下一阶段继续以查处公司虚假费用、虚假列支中介费、虚假赔款、准备金计提不充分为重点,抓住几个典型,严厉进行处罚,并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开曝光。四是继续重点抓好对总公司和各级高管的监管。抓住总公司等于抓住了根本,抓各级高管就等于抓住了要害。尝试下级公司违法违规追究上级公司责任的做法,增强总公司和各级高管守法经营意识、尽职尽责意识。五是通过强化偿付能力和资本金的监管,加大对偿付能力不足和资本金不符合《保险法》要求的查处力度,用资本约束倒迫公司加强内控及规范经营。六是对交强险和农业险开展专项规范检查,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监管规定》,完善交强险相关制度,严禁公司拒保交强险,保护消费者利益。
  (三)继续出台和完善相关制度,推进产险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原来有效措施的同时,主要再采取:一是积极推进交强险地区差别费率和深圳等地机动车费率市场化的改革力度,逐步形成真正的市场费率形成机制;二是不断完善产品管理制度,把分支机构的批设和新产品的核准,与公司的偿付能力、资本金状况、经营效益等挂起钩来;三是不断完善和创新产品管理制度,支持公司创新有利、有效的产品和渠道;四是积极推进非车险业务见费出单制度、中介业务跟单转账制度以及赔款实名直接到户制度;五是加大对不利于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公司转变发展方式,将监管部门被动监管转变为公司自觉管理、主动管理;六是探索内部评价产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指标,引导推动行业共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继续做好相关协调,推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更好地让保险服务于“三农”和西部地区建设。二是继续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更好地支持服务出口贸易。三是继续推进环保、医疗责任、公众责任、小额贷款等险种的开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四是指导好上半年出现各种大灾的理赔工作,发挥好保险灾后补偿功能。五是积极推进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争取在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地震巨灾制度上有所突破。
  同志们,上半年通过大家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希望大家倍加珍惜,继续保持信心,坚定决心,开拓进取,尽职尽责,共同解决制约产险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促进产险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