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海关总署关于摘要转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耳他共和国政府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的通知(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3:37:18  浏览:947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关总署关于摘要转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耳他共和国政府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的通知(已废止)

海关总署


海关总署关于摘要转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耳他共和国政府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的通知

1997年8月7日,海关总署

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院校:
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呈报国务院报告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耳他共和国政府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已于1997年7月9日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签署。现将协定中与海关工作有关的第2、8条规定摘录并通知如下:
第二条 缔约双方在两国经济贸易关系中相互在下列方面给予最惠国待遇:
对进口、出口、转口或过境货物征收的关税和其他费用:
征收这些税费的方法以及海关行政程序:
签发进口和出口许可证的行政手续。
然而,这1条款不适用于:
a.缔约一方给予毗邻或邻近国家的优惠和便利;
b.缔约一方因加入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或根据旨在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过渡性协议所给予的利益和优惠;
c.马耳他政府给予或将要给予欧洲联盟成员国或其联系成员国的特惠和利益,或者缔约一方可能给予区域性或其它贸易安排项下国家的优惠和利益。
第八条 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如缔约任何一方在期满前6个月未以书面形式通知缔约另一方要求终止本协定,则本协定将自动延长两年,并依此法顺延。
本协定终止后,在本协定有效期内签订的尚未执行完毕的协定或合同,仍继续有效。
请各关根据协定上述条款,对产自马耳他共和国的进口货物,在协定有效期内按优惠税率计征关税。
特此通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使用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程超


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性质,只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但在司法实践中笔者发现,不管是公诉机关还是审判机关,以及案件当事人,都过分迷信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为较之其它原始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有着更强有力的证明效力,人民法院往往将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等同于民事赔偿责任的划分,直接根据认定的责任大小对损害赔偿数额进行裁决。为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笔者就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使用,在诉讼过程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指正。
一、违章行为与事故的认定没有必然的联系,有违章行为并非必然要对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承担责任。
所谓事故认定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要确定当事人承担事故责任,首先要确定他是否有违章行为,其次还要确定违章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因此,有违章行为并不必然要承担事故责任。
如某案例:林某驾驶汽车装运石块(车厢内坐有一人)经过一县级公路时,因车速较慢,一放学小孩欲爬上该车,不小心摔下来被碾压致死。交警部门在划分事故责任时却以该车人货混装为由,认定林某负事故主要责任并追究林某的刑事责任。笔者认为此案中交警部门认定欠妥,人货混装确实违反了交通法规,应该被行政处罚,但本案中人货混装并不会必然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小孩的死亡,如果说车厢内那个人出事我们或许可以说与人货混装有一定联系,但小孩的爬车被摔显然是林某所无法预料和防范的,在本案中即使没有人货混装也不能避免小孩的死亡,因此林某的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并没有必然联系。
但现实中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碰撞事故中,交警部门往往人为地牵强附会地寻找机动车的违章行为,以此加大了机动车应负的责任,除了认为相对于高速行驶的机动车而言,非机动车、行人处于弱者的地位,有同情弱者的感情因素外,还与当前对肇事机动车赔偿原则有关。我国现行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只有被保险人致人损害而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才承担给付保险赔偿金的责任。因此相对于没有赔偿能力的非机动车、行人而言,加大机动车的责任意味着机动车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也就是说由保险公司给付更多的保险赔偿金。而肇事司机出于对被害人的同情,明知事故认定有误也不作申辩,何况大部分赔偿金是由保险公司支付。
因此,作为公诉机关,在审查交通肇事罪案中,必须改变过去完全依赖公安机关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来指控犯罪的做法,从观念上把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一种普通证据来看,以事实为依据,以道路交通法规为准绳,结合现场勘查笔录、事故现场图、询问笔录等原始材料,对其加以审查判断,看其认定是否合理合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给当事人提供公正的救济;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庭审过于被动。
二、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并非民事赔偿责任的划分。
一直以来在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确定当事人双方责任大小的主要依据,该依据具有较强的证据效力,较一般的鉴定结论,该认定具有帝王证据的效力。法院在裁决当事人责任时依照该认定结论分配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如肇事司机负主要责任就要承担全部损失的60%—80%,如果负同等责任则承担全部损失的50%。在审判过程中,很少有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结论的异议能够得到法庭的采纳。
事实上机动车作为一种高度危险工具,在其运行中,客观上对非机动车和行人构成一种威胁,如果均按以责论处,实行过错责任,甚至“撞了白撞”,实际上是以一部分人的健康权、生命权作为整顿交通秩序的代价,这是对我国《宪法》的公然违背,法律不能对本已受害的非机动车一方及行人毫无保护,从而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同时作为一名机动车驾驶人,应认识到与行人负有不同程度的注意义务,这是机动车驾驶人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问题原则上应该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造成损害的规定处理,要避免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认定简单等同于民事责任的分担,这一点在新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也就是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由机动车承担赔偿责任,就算事故认定中机动车没有责任、非机动车和行人负全责,机动车也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即使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行人有违章行为是重大过失,而机动车驾驶人又采取了必要处置措施的,也只是可以减轻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而不是免除。除非事故是非机动车、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才不需承担赔偿责任。上述规定不仅否定了“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的说法,同时还改变人们“事故责任划分就等于赔偿责任划分”的习惯思维。




第一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卫生部


第一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

卫通[2002]8号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健康,现发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157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强制性标准:

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3—2002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

GBZ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5—2002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

GBZ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

GBZ7—2002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GBZ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GBZ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

GBZ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

GBZ11—2002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GBZ12—2002 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

GBZ13—2002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

GBZ1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

GBZ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

GBZ16—2002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17—2002 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

GBZ18—2002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1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

GBZ20—2002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

GBZ21—2002 职业性光敏性皮炎诊断标准

GBZ22—2002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

GBZ23—2002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24—2002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

GBZ25—2002 尘肺病理诊断标准

GBZ26—2002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

GBZ27—2002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

GBZ28—2002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

GBZ29—2002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诊断标准

GBZ30—2002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GBZ32—2002 职业性氯丁二烯中毒诊断标准

GBZ3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

GBZ34—2002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

GBZ35—2002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36—2002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诊断标准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GBZ38—2002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

GBZ39—2002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

GBZ40—2002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

GBZ41—2002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GBZ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

GBZ44—2002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GBZ45—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

GBZ47—2002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

GBZ48—2002 金属烟热诊断标准

GBZ49—2002 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

GBZ50—2002 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51—2002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

GBZ52—2002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GBZ5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

GBZ5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

GBZ55—2002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

GBZ56—2002 棉尘病诊断标准

GBZ57—2002 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

GBZ58—2002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

GBZ59—2002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GBZ60—2002 职业性急性变应性肺泡炎诊断标准

GBZ61—2002 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

GBZ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

GBZ63—2002 职业性急性钡中毒诊断标准

GBZ64—2002 职业性急性铊中毒诊断标准

GBZ65—2002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

GBZ66—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

GBZ67—2002 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

GBZ68—2002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69—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70—2002 尘肺病诊断标准

GBZ71—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GBZ72—200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

GBZ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4—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GBZ75—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综合征诊断标准

GBZ78—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GBZ79—2002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

GBZ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GBZ82—2002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

GBZ83—2002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

GBZ84—2002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

GBZ85—2002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86—2002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

GBZ87—2002 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

GBZ88—2002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

GBZ89—2002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GBZ90—2002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

GBZ91—2002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

GBZ92—2002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

GBZ93—2002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

GBZ94—2002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

GBZ95—2002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96—2002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97—2002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

GBZ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GBZ99—200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100—2002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

GBZ101—2002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102—2002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103—2002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105—200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107—2002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108—2002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GBZ109—2002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

GBZ110—2002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GBZ111—2002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GBZ112—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113—2002 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

GBZ114—2002 使用密封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

GBZ115—2002 χ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

GBZ116—2002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

GBZ117—2002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GBZ118—2002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

GBZ119—2002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

GBZ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GBZ121—2002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GBZ122—2002 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卫生防护标准

GBZ123—2002 汽灯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24—2002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25—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

GBZ126—2002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

GBZ127—2002 χ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29—2002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30—2002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GBZ131—2002 医用χ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GBZ132—2002 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GBZ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GBZ1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GBZ135—2002 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

GBZ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

标准

GBZ137—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GBZ138—2002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GBZ139—2002 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40—2002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

GBZ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

GBZ142—2002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

GBZ143—2002 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推荐性标准:

GBZ/T144—2002 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

GBZ/T145—2002 个人胶片剂量计

GBZ/T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

GBZ/T147—2002 χ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

GBZ/T148—2002 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

GBZ/T14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

GBZ/T150—2002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GBZ/T151—2002 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

GBZ/T152—2002 γ远距治疗室设计防护要求

GBZ/T153—2002 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

GBZ/T154—2002 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

GBZ/T155—2002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

GBZ/T156—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

GBZ/T157—2002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

以上标准于2002年6月1 日起实施。以往发布的文件及标准与本次发布的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次发布的标准为准。



二OO二年四月八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